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心情都有着极好的改善作用。而在居住区内进行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居住舒适度,改善人们的日常心情,而且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也有着显著的效果。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城市进行建设时越来越重视城市中的绿色建设与绿色发展,越来越意识到居住区园林景观对于城市的质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们的居住区,合理设计园林景观能够为人们创造优美洁净的日常生活环境,愉悦人们的身心,也能提高居住区的整体质量与档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居住环境的美化与净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1]。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地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并不如人意,没能充分发挥出园林景观对人们日常生活与居住环境的作用。因此,园林设计人员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为人们的生活与居住带来积极的影响。
许多园林景观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将居住区周围原有的植物与环境条件忽略,而是去打造全新的园林景观,他们更喜欢建筑一些大型的人工湖、人工河等。这样一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破坏了居住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对居住区周边环境也起到不净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居住区建筑人工河、人工湖,极易形成污染,造成居住区周边环境的恶化,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
园林景观设计混乱,没有主题性是目前我国园林设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园林景观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建筑学、园艺学、美学甚至哲学等都会涉及到。如果想要设计出高水平的园林景观,就要求园林景观设计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但在目前,我国的许多园林景观设计者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做基础,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只是单纯地依赖个人感觉与喜好,设计出的园林景观大多混乱,没有主题性[2]。
许多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和规划园林景观时,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创新的意识,只是将其他国家或地区原有的园林景观照搬过来,没有充分考虑居住区当地的具体情况,忽略了居住区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没有居住区本地特色,没有因地制宜,使居住区居民对园林景观没有专属感,进而无法充分发挥园林景观愉悦人心的目的。
除此之外,许多园林景观设计者还往往忽略各类植物之间的复合效果,没有将各类植物净化环境的各自与复合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布局不合理。
居住区园林景观建造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居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愉悦居住区居民的心情,绿化城市环境,而这一目的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因此,园林景观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3]。在设计时,园林景观不但要别出心裁、清新雅致,而且更要为居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在设计时,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为居民创造优雅别致的休闲游乐场所,使园林景观不但可以发挥绿化环境、美化自然的作用,还能为周边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真正发挥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首先应该优化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布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各类景观植物进行合理布局,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绿化环境的作用。例如,在居住区周边靠近道路的地方可以种植一些植株较高、枝叶茂盛的植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起到降低过往车辆噪音、吸附灰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居住区内部,应该合理搭配植物的种类,避免种类的单一、季节性植物的单一,应时一年中的每个季节都有植物发挥调节居住区气候、美化环境的作用。
其次应该丰富居住区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了,避免太过单一化。在这个方面,园林景观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居住区当地的气候与环境状况,选择适合居住地的植物种类进行合理有效的搭配,例如如果居住地当地的气候湿度较低,则应该选择调节湿度作用明显的植物;如果居住地当地的风速较大的话,则应该选择一些降风速较好的植物,等等。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只要将各类植物合理搭配,就能对居住区环境发挥出重要的调节作用。
最后还应该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功能。除了要发挥出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各项调节环境与气候的作用,还应该重视园林景观中植物的观赏性能。如果园林景观中植物搭配只是单纯的为了调节气候与环境,而没有充分考虑它的美观效果,那么,它就无法达到愉悦人心,提高人们居住舒适度的作用,也就丧失了园林景观最该具有的用途,与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也是相悖的。
园林景观设计者在设计居住区园林景观前,应该对居住区当地的文化与其他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设计出符合居住区当地文化气息与特征的园林景观。在居住区内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能够激发出居住区居民的归属感,提高他们对当地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园林景观的专属感[4]。园林景观的设计符合当地文化氛围,园林景观整体效果才好显得更加协调与自然。除此之外,园林景观设计者还应该充分利用当地原有资源,打造出具备居住地特殊的园林景观。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居住区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设计出既符合人们审美观念,又能合理有效调节当地气候与环境状况的园林景观。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上一定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更好地满足居住区居民的需求。
[1]佘洋. 园中园造园方法在现代居住区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中央美术学院,2012.
[3]吴静. 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方法的探讨[J]. 福建农业,2014,09:153.
[4]卢圣,陈鹭. 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通过对土地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目的,集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景观设计、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主观色彩意识,属于自我认知方面的范畴,跟“客观”相对应。它依据对实际景物的反复观察体验,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感觉。倘若我们改变以往的观察方法,以我们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色彩的自然属性,将会发现色彩具有变幻莫测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色彩的客观属性、变成自己的主观色彩呈现在动画场景设计之中。当主观色彩在你的思维中逐步升级,动画场景设计将不属于肉眼观察的客观物体。而是设计师经营的色彩王国。不然,设计师就成了摄影机和照像机。因为有了主观意识的发挥和存在,才会使许多设计师同画一个景物时色彩的感觉截然不同。设计师通过反复观察自然景物形成主观意识。进而又通过主观意识对自然景观予以调整改造,这是存在决定意识又由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具体体现。
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意识的形成,应通过观察训练和写生训练进行培养。从生理上讲,人眼的视网膜吸收可见光,视神经把视觉的信息输送到大脑,产生了物体的光色反映。在户外,有时客观条件不能满足画面的需要,这时主观色彩意识就会大放异彩,它运用创作人在大脑中掌握的色彩常识及生活阅历的积累,重构画面的合理性和完美性,将景物色彩进行重组和甄选,促成写生画面的尽善尽美。对色调及光源和暗面进行合理调整,使其主题突出,画面整体而有生气,形成画面的视觉趣味中心,达到传递美感享受的艺术效果。学习者自我训练敏锐的辨析复杂景物能力,以及用冷暖色彩的处理方法调整色彩的能力训练,以达到主观意识的养成。崇山峻岭、白浪与沙滩,江河湖海、绿树青草、田园风光、都市民风、作为动画场景设计艺术,无论是写生或是创作,它与摄影最大的区别,画家的眼睛独具一种比照相机镜头更丰富的艺术功能,这就必然地体现了设计者的主观色彩意念因素。
总之,在各种光照环境下,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现象及景物,体验解读光照和色彩神奇的变幻规律,形成动画场景设计色彩表现的主观色彩意识。要意识到自然景观的形与色是不可能原封照样搬上画面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运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取舍。
在整个训练中应注意并克服色彩纯度太低所造成的灰画面,和过纯而造成的色彩过生,颜色跳跃,面画太花等弊端。要求对客观对象完全理解和正确判断,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大胆实践。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共变化规律至关重要,它能使我们在完成每一幅动画场景设计时得心应手、酣畅淋漓,有了这方面的基本功,就能表现出动画场景的空间、质感,使欣赏者的视线停留在优美的画面上,感受空气的流动。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做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在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研究上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的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园林设计是一种形象艺术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造型要素进行自然形象的再现。色彩作为设计核心要素之一,其搭配上的运用合理性将直接影响设计效果。
色彩是人类情感重要的象征,对人们的心理、生理都具有强烈的影响力,色彩表达方式能展示人们内心情绪的状态,是人们内心世界一种外化的表现。色彩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生理及心理感受。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色彩还具有标识作用,合理巧妙地运用色彩有对建筑物区分的用途功能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往往是受到民族风俗习惯、、地区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因素影响,表现的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性,充分地把握人们对色彩的心理联想,以及色彩象征等作用。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造型的语言,合理巧妙地色彩的搭配能够给人以美感受,形成一种视觉伤的冲击。通过合理搭配的运用色彩,能够将景观设计的元素,比如水建筑物、植物等合理的布局,塑造出各种各样风格的园林景观。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统一性原则。景观色彩线条及风格等,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具备相似性,这种统一布局的方式可以给人们一种庄严、整齐的感觉。但是,过于统一化又会给人一种景观比较呆板、单调的印象。因此,在保持景观整体统一性的前提下,适当做出一些改变,往往会让人感到优美和自然。
在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首要目的是供人们欣赏,因此它应该符合人们的审美价值观,满足人们的需要是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目前很多的园林景观设计非常漂亮,但景观中游客却非常的少,而有些非常普通的景观设计游览的人却是络绎不绝,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后者在景观设计时从游客度出发,充分的考虑到游客真正的需要。
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特点,就算同样不同的地域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色彩特点。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充分的考虑不同地域色彩差异,以地方色彩特色为基础 ,应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进行景观设计。
西方对色彩认识,在经过了印象派画风和文艺复兴之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不断地提高,从过去的规则式及自然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运用了更崇尚个性与自由的方法设计,不同的语言风格色彩。由于及科学技术的革命,西方饿艺术设计多以宗教及科学为中心,反映主要对象是自然物质、上帝、权力和利益等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
中国艺术设计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多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体现人的内在世界。讲究的是人我一体、天人合一的主客体合二为一的理念,更注重艺术的精神。但是,随着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和闭关锁国,以及对美学的淡泊疏忽,中国人对色彩的科学认识及理解明显处于无意识或是可有可无的阶段,这将直接导致了色彩方面人才的欠缺,也使得园林设计中,随处可见许多的色彩垃圾、色彩污染等。虽然现在我国的园林设计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我们本身还是没有形成特色的色彩观,造成了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落后。人类的思想意识越成熟,对社会文明及环境的要求也越高,而色彩之美,也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所以提高色彩的设计艺术水平势在必行。
暖色系色彩可见度高,波长较长,色彩的感觉也比较跳跃,是一般园林的景观设计中比较常用的色彩。暖色系主要指黄、红、橙3色,以及与这3色邻近的色彩。黄、红、橙色在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欢快、热烈等,在园林景观设计里多用于庆典场面。如:广场花坛、主要入口和门厅等环境, 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欢。
冷色系的色彩主要指蓝、青及邻近的色彩。冷色系可见度低, 波长较短, 在视觉上有着退远的感觉。在园林景观设计里,对一些空间较小、环境的边缘可采用冷色系或是倾向于冷色系的植物,这样能够增加空间的深远感。在面积上冷色系有收缩感,同等的面积色块,在视觉上,冷色系比暖色系面积感觉要小,在园林景观设计里,要想使冷色系与暖色系获得面积同大的感觉,就必须要使冷色系面积略大于暖色系。
对比色主要是指补色对比,补色对比从色相等方面的差别很大,对比的效果醒目、强烈,在园林景观设计里使用的也较多。补色在色轮表里处在相互正对的角度。如黄与紫中欧体育、红与绿、橙与蓝等。对比色在园林景观设计里适宜于游园、广场、重大的节日场面和主要入口,利用对比色组成的各种图案及花柱、花坛、立体造型等,能够显示出强烈视觉效果,给人欢快、热烈的气氛。
同类色指色相的差距不大,相对比较接近的色彩。同类色在一些花坛的培植中常有应用,如:从花坛的中央向外的色彩依次变深或是变淡,给人一种舒适的明朗感和层次感。
金银色及黑白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多应用在园林小品、建筑环境、城市雕塑、围墙、护栏等方面。现代园林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比较普遍,而且多采用现代工业的材料。
“五感”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一般意义上,“五感”是由人体相应的五种生理器官――眼、耳、鼻、舌、身对外界产生的生理感觉。在设计领域研究的“五感”是指人通过感官的感知,在大脑中进行信息的综合加工,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理性建构。例如当我们走在林荫小道上,我们能够感知鹅暖石的脚感、温度,微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还能闻到阵阵花香,听到潺潺水声。看到孩子们在喷泉边嬉戏,下棋的人们悠闲的身影……这些感觉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气氛,让你心情愉悦,感觉环境的美好生动。这就是生活中随处可享有的五感体验。
无论在平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领域,这五种感官都是密切相关,相互感通,所以才有了之如“闻香知味”这样的说法,这就是所说的“通感”。在艺术领域,也很早有了“通感”一说。钱钟书先生对于艺术通感也有许多心得――“颜色和香气忽然都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竞染了‘绿’;自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口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籁’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如将诗词艺术中描绘的这些感知因素运用到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势必让我们的设计项目的景观舒适度大大提高。另外,对于有感官缺陷的人来说,景观五感的运用好坏更是直接决定他们对环境的感受。
从学者钱钟书先生的诗词以及相关古代诗词、建筑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今对景观的五感的感受深刻并运用到实际中。但如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对待自己的五官感受越来越不重视,感知能力也在逐渐衰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完善,更多的关注在城市环境的改善中,积累了丰富的景观设计经验。发达国家“五感”概念设计的应用与实践经验是设计师门学习研究的财富,无论在景观还是建筑领域。“五感”概念从起初运用于无障碍设计让受益到为普通人群提高景观体会,使这一研究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景观本质上是视觉上的且远非仅仅视觉上的。景观最早是从视觉美学上的理解的,即“风景”、“景色”,因为视觉景观是感受最直接的景观。下面就视觉景观的形体、色彩、肌理三大视觉要素进行分析来探究视觉景观设计的运用。
首先是色彩,由于生理上的感受和文化、民俗、爱好、审美的影响,不同色彩能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应,色彩成为我们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美的形式。色彩之间的组合,对人们环境的感官评价和文化氛围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城市空间环境中,作为景观主题的建筑,它的色彩与绿树红花,流动的交通和人群一起组成视觉画面,带来人们对城市的总体感觉。
形体是景观审美中另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山体雄浑,上小下大,稳如泰山,于是三角形就有安定感。悬崖突兀,上大下小,经常发生塌落,自然就使倒三角形有了倾危之感。坐凳、标识牌,片广场、滨河景观带,这些不同的景观形式,都是由点、线、面、体等元素构成。
另外肌理也很重要,它是指物体表面的触觉和视觉特征,包括纹理和质感两方面。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这3个层次的感知距离来把握景观环境的肌理的运用原则。微观层次主要针对的是不同基本材料的肌理;中观层次主要研究材料组合和建筑细部组合形成的肌理;在宏观层次上,则是对建筑街区与绿化的整体肌理的把握。这样,可以对景观环境做出合理的设计。
听觉景观设计分为自然声和人工声两类。利用自然声取境的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中的以声取境的方式非常多,如:以风声取境、以雨声取境、以水声取境、以鸟鸣取境、以丝竹管乐声取境等。人工声的设计利用的是现代科技,如音响设置。正设计、负设计和零设计是听觉景观设计常用的方法。正设计,就加入新的声音要素烘托氛围。例如在竹林中加入鸟的叫声;负设计,即去除景观中与环境不协调和不必要的声音要素。常用于道路景观设计中,用来降低噪声;零设计,即保存听觉景观环境原状,不做任何更改。例如景观设计,日本“shim―kuRoad”小公园中设置的用来收集自然声音的装置,吸引了很多儿童。
为了更确实的景观感受,我们经常会用手等触觉器官对景观物体触摸,使我们能感受到石材的厚重粗糙感,玻璃的光滑,水体的流动感。触觉感知丰富了我们自身对景观的感受。例如城市地面,大片的混凝土浇筑的场地与小规格混凝土砌块铺装的场地有不同的尺度感,这种差别是可以通过触觉辨识的,前者会加快你的通行速度。走在竹木等柔性自然材质铺装的场地和通路,会有更好的舒适感,而软质铺装鼓励更亲近的接触活动。
现代的许多景观设计开始鼓励人们的参与,注重人的触觉体验。例如水景的设计需要迎合人们亲水性的要求,具有亲和力的植物引导人的接近,带刺的植物起到隔离绿化的作用。另外,触觉设计在无障碍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城市盲人道,还有盲文识别指示牌。
不同的生活场所味觉不同,花市的芳香味、森林的清新味、街道边的烤羊肉串味等。对于嗅觉景观设计,也普遍运用正设计和负设计。
正设计就是在原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气味要素。最常见的就是芳香植物的应用。苏州留园闻木樨香轩就是嗅觉景观设计的成功作品。要使这类嗅觉景观作为主题应用,应注意环境中芳香植物的类型、方位技风向等。负设计,即去掉或隔离环境中不和谐、令人不快的气味要素。具体可采用植物吸收、空气净化等方式。
然,事物的美味程度是由多中因素决定的,例如事物的外观、香味,品尝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行为是其他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产生的。
味觉设计主要处理好味觉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环境会对人的味觉产生影响。就像在炙热的大马路边,难以让人产生食欲;而在高级餐厅饮食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味觉也会直接影响人对空间环境的感知。例如,苦的味道容易使人产生压抑和悲痛的空间感受;甜的味道则会让人对空间环境怀有喜悦、放松和甜蜜的感觉。因此,处理好味觉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设计出更舒适的味觉空间。
另外,味觉景观设计还融入景观环境的体验行为中,例如一些旅游景观路线中的一些项目就是果园采摘、野外烧、农家乐等,在这些景观中行为和景观融为一体,人们的参与也是这些景观的一部分,是一种美的互动景观。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主观色彩意识,属于自我认知方面的范畴,跟“客观”相对应。它依据对实际景物的反复观察体验,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感觉。倘若我们改变以往的观察方法,以我们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色彩的自然属性,将会发现色彩具有变幻莫测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色彩的客观属性、变成自己的主观色彩呈现在动画场景设计之中。当主观色彩在你的思维中逐步升级,动画场景设计将不属于肉眼观察的客观物体。而是设计师经营的色彩王国。不然,设计师就成了摄影机和照像机。因为有了主观意识的发挥和存在,才会使许多设计师同画一个景物时色彩的感觉截然不同。设计师通过反复观察自然景物形成主观意识。进而又通过主观意识对自然景观予以调整改造,这是存在决定意识又由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具体体现。
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意识的形成,应通过观察训练和写生训练进行培养。从生理上讲,人眼的视网膜吸收可见光,视神经把视觉的信息输送到大脑,产生了物体的光色反映。在户外,有时客观条件不能满足画面的需要,这时主观色彩意识就会大放异彩,它运用创作人在大脑中掌握的色彩常识及生活阅历的积累,重构画面的合理性和完美性,将景物色彩进行重组和甄选,促成写生画面的尽善尽美。对色调及光源和暗面进行合理调整,使其主题突出,画面整体而有生气,形成画面的视觉趣味中心,达到传递美感享受的艺术效果。学习者自我训练敏锐的辨析复杂景物能力,以及用冷暖色彩的处理方法调整色彩的能力训练,以达到主观意识的养成。崇山峻岭、白浪与沙滩,江河湖海、绿树青草、田园风光、都市民风、作为动画场景设计艺术,无论是写生或是创作,它与摄影最大的区别,画家的眼睛独具一种比照相机镜头更丰富的艺术功能,这就必然地体现了设计者的主观色彩意念因素。
总之,在各种光照环境下,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现象及景物,体验解读光照和色彩神奇的变幻规律,形成动画场景设计色彩表现的主观色彩意识。要意识到自然景观的形与色是不可能原封照样搬上画面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运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取舍。
在整个训练中应注意并克服色彩纯度太低所造成的灰画面,和过纯而造成的色彩过生,颜色跳跃,面画太花等弊端。要求对客观对象完全理解和正确判断,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大胆实践。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共变化规律至关重要,它能使我们在完成每一幅动画场景设计时得心应手、酣畅淋漓,有了这方面的基本功,就能表现出动画场景的空间、质感,使欣赏者的视线停留在优美的画面上,感受空气的流动。
一部音乐作品要有它的节奏和主旋律,一幅美术作品在色彩上要有色彩基调,这些旋律与基调是表达作品的主题,体现作者创造意念的重要因素。这种叫作旋律和基调的东西,赋予作者创造意念的重要因素。同样,一部电影作品,也要有它的色彩基调(现在,中外一些电影导演喜欢拍摄黑白影片,黑白,也是一部电影的色彩基调,也是电影色彩语言的组成部分。)纵观中外优秀影片,对色彩基调的整体把握,是一部影片风格与类型,时代感与品格形成的基本前提。影片色调的整体关系,一是指它的统一,使一部影片有协调统一的色彩基调。二是讲它的对比,在对比中形成影片的色彩基调。三是电影色彩的整体运动,在运动中构成既对比又统一的整体色彩关系。中国电影色彩整体与局部关系的问题,还表现在创作镜头画面色彩的变化对某一个场景空间色彩,某一个镜头画面色彩的关心,而忽视了场景和场景之间、道具服装同场景之间、画面和画面之间的整体色彩运动关系。没有通过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场景空间的疏与密、画面运动的实与虚等变化所形成的统一与对比,达到影片整体的色彩关系。中国电影的问题当然是多方面的,色彩实其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我们应从电影色彩的各个方面诸如空间环境色彩的语言的角度处理这些具体的色彩问题。使这些局部构成电影色彩的整体关系,而不是孤立、琐碎的某一种什么东西。
人物造型色彩与空间环境色彩关系的孤立:人物与环境是电影造型的最基本内容,是构成故事影片的基本单元。因此,人物造型的色彩与环境色彩的关系,在人物一出现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而空间环境色彩的关系上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因为我们的编导们太注重情节、故事的是否合理,而往往忽视银幕色彩所形成的视觉、空间构成关系的有机理性。没有通过人物服装、化妆色彩与空间环境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关系,明确地表现出在他所构建的银幕空间关系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微妙关系。
色彩与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无缘:色彩是体现人的内心情感、心理、情绪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在显现,反过来,现实世界的色彩对人的内心情感、心理和情绪也有着潜在、微妙的影像。当代中国电影则过多地停留在表现事件、故事、表演、时间的报告文学式表层线索上,而较少地去表现人、精神、空间的情感的时侯,不知道现实色彩(光色、形色)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只有过于激动的肢体语言来强化气氛,是事倍而功半的。只用运用好主观色彩才能使我们所做的场景设计发挥得更好,更精。
目前,视觉形象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作为构成视觉艺术品的主要元素,空间、质感、色彩、点、线、面等视觉基本元素对于园林景观的科学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视觉角度的园林景观设计,既能够对园林景观环境的功能设计产生积极影响,又能够优化整体视觉传达设计。而根据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属性,其属于空间艺术的范畴,又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从视觉的角度,探讨园林景观设计,继而更深入地认识空间环境,是促成优秀园林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
园林景观设计所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是一项综合而又交叉的艺术。该项设计工作主要是指,通过对传统园林理念的创新,借助工程艺术以及园林艺术等手段,实现对地形的合理改造、植物的科学种植以及建筑的有效建造,来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而又和谐的园林环境。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们的需要,从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以及价值取向往往能够很容易从中找到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以及生活需求。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既是一门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又是一门视觉艺术。
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视觉行为来实现的,视觉是人们最原始、直接的认知途径。通过视觉,人们完成了对空间环境认识的过程,并从中产生一系列的心理以及行为关联反应,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美景能够给人带来身心愉悦之感。在物质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时期,景观设计工作人员往往只关注对景观功能性的设计。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更高,这主要体现在对景观设计整体美感要求的兼顾上,同时,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美的体现。为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对视觉中的多个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适、美好的园林景观设计。
在景观视觉中,作为人们与环境的载体,空间是作为一个动态、多维的复合体存在的,涉及到色彩、形体以及点、线、面等多种元素,这也是构成园林美的主要内容,在景观视觉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艺术美学实践过程需要依托于点、线、面,而点、线、面也几乎能够代表任何一种形象。作为空间视觉的核心元素,点、线、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旨在科学的拓展艺术。
通常,被简化或浓缩的物像均可以用点来表示,能够引发人们的视觉联想,具有一定的跳跃感。而点在景观中的应用是非常常见的,例如雕塑、亭塔、植物的位置,发挥了其重要的功能性与装饰性作用。点是通过聚焦而形成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如果应用于广场中央、建筑的一角或者十字路口位置,均能起到吸睛的效果。除此之外,由于点具有一定的对称性,不仅在对园林景观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够带给人们舒适而又整齐的视觉效果。
点经过运动,其运动的轨迹可以用线来表示,呈现了一定的方向性特征,能够引人关注。在园林景观,线条的曲直、粗细以及长短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设计,例如拱桥、溪流、路灯、栏杆以及长廊等,能够为人们带来参差或者丰满等不同的视觉感受。在此之余,通过差异性的线条,能够为景观设计增添一种放松而又自由的感受。
面具有一定的理性和严谨性,该几何图案是由线条首尾相接构成。在以往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更关注规则性的设计,例如空旷的广场、草坪等外型轮廓,都强调了对其规则性的设计,是为了给人以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许多景物的设计不能仅局限于一味的空旷和单调,为了追求视觉美感,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通过对不规则面状的应用,给人以和谐、亲切之视觉感受,例如,比较常见有蜿蜒的溪流、美观的花坛以及具有曲线 色彩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美感中,色彩之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吸睛与“先声夺人”的功能与效果方面。正因为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才能够更好地点缀生活环境,给人们带来一场华丽的视觉体验与享受。为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视觉元素的应用价值是无比巨大的。
色彩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例如,黄、红、橙等颜色能够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那么,这类色彩常常应用于庆典场景;也有一些冷色系的色彩,例如青、蓝等,能够使人产生降低温度的感受。中山陵等建筑的主体色调就为蓝色,再配以颜色为深绿色的雪松,能够自然而然地给人们带来一种肃穆、庄严之感。
对比色在色彩的妙用中,是一项重点内容,俗话说“绿叶配红花”,正是巧用色彩衬托的作用,只有在绿叶的映衬下,红花更显娇艳迷人。例如暗红色是某大学的主体建筑颜色,广场前却分块镶嵌了绿色的草坪,而且是以不同层级的绿色镶嵌的,更加突出校园明快和生机勃勃的景象。由此可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重视应用视觉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园林景观的设计满足当代人的高需求。
形体主要是由点、线、面同时在空间运动所构成的,在空间中,是作为形状的延伸存在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特异形体视觉元素的应用主要有建筑、雕塑以及假山等,加入这种特异形体旨在改变景观设计中过于单调的局面,从而为人们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园林景观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在特异形体视觉元素的运用中,要遵循景观相互协调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该视觉元素在设计中的作用,不仅能够使人们的视觉反应得到一定程度的开拓,还能够使人们在如此和谐的设计中,衍生出一种美不胜收的舒适美景视觉效应。
作为环境艺术组成的重点部分,园林艺术要具有一定的美感。为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山石、水体等视觉元素以及视觉符号,彰显出快乐生活的理念。为此,视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对“点”进行妙用,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园林的景观百花齐放,包括有君子气节的竹子、绰约风姿的杨柳、苍劲有力的松树以及高洁典雅的兰草等,整合为一体能够表达出不可多得的意境之美。但有时多种景观整合为一体,往往会缺乏吸睛元素,这就会削弱对意境或美感的表达。为此,可以通过点缀“点”的方式来调整园林景观设计的视觉效应。例如将小亭点缀在绿柳成荫之中,并在水中饲养一些游鱼和水禽,这便契合了古诗“万绿丛中一点红,动入春色不须多”不可多得的意境,从而使园林充满活力和生机,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视觉效应。除此之外,对“面”的多角度增设,也能够使园林的设计生机勃勃。
综上所述,在整个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应用视觉元素是整个园林景观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视觉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起到指导性作用,这就对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视觉相关知识技能要求。为此,设计人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不断学习国内外视觉引领园林景观设计的先进知识,从而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进行不断的提高,并推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走向世界的前沿。
[1]陈静艳,韩俊杰.视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05):62.
[2]蒋萍,徐佳音.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3716-3717.
[3]杜树荣.浅谈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04):158-160.
[4]高原.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应用分析[J].农技服务,2015(01):193.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结出六步教学法,即:情景导入、出示目标、自主学习、精读点拨、当堂检测和小结拓展。作为教学法的第一步,情景导入当然非常重要。但笔者注意到,设计完整的教学情景却是情景导入的基础。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想象、推理,发展想象力,形成创新思维,产生创新能力。
教学情景的设计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一个好的教学情景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人认为能学好数学只是少数人的能耐。正是这种片面的认识和感觉,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把这种片面的认识和感觉从学生的思想中消除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设计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景:某学生早上起床后,上洗手间需要5分钟,洗漱需要5分钟,煮鸡蛋需要10分钟,怎样安排,可以让所用的时间最短?有的学生把所有时间加起来,要20分钟;有的学生认为先上洗手间,再煮鸡蛋,同时洗漱就可以节省5分钟时间,用15分钟就可以完成;有的学生认为先煮上鸡蛋,再同时上洗手间、洗漱,只要10分钟即可。到底哪种意见最合理呢?学生各抒己见、陈情摆理、兴趣高昂,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使用了数学,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好处。这样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数学课上学的东西就在自己的生活中,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学生学得轻松有劲,对数学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
人们通过形象的事物认识世界,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发展想象力。那么,怎样在教学情景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呢?设计教学情景要有层次:1. 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明确的感知目标。对于数轴的教学,选择“温度计”为感知目标。因为温度计在结构上有:(1)有刻度,(2)有零度,(3)当温度上升时,温度计的液面往上走;当温度下降时,液面往下走。这三方面的特征与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相一致,所以选择温度计为感知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数轴的感性认识。2. 要安排好观察的次序。在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时,首先观察结构外观,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数轴上的单位长度、原点;其次要观察温度计液面越往一个方向走,温度越高,越往反方向走,温度越低,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数轴的正方向;最后观察温度计显示温度的方法,每个液面位置对应一个温度,不同的液面对应唯一不同的温度;反之,不同的温度对应唯一不同的液面(即液面的位置与温度是一一对应的),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即一个点对应一个数,反之,一个数有唯一的一个点表示)。利用这个具体的模型,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数轴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这样安排观察层次,认识会逐步加深,感性认识会逐步丰富。3. 设计启发性问题,及时提问,促使学生展开联想,拓宽思维。此时,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识基本完整,但日常使用温度计的长度是有限的,这与直线无限延伸不一致,这时应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大家知道,平常的35摄氏度、22摄氏度,我们可以从温度计上直接读出来,但是500摄氏度能否在温度计上找到刻度呢?若温度计足够长呢?若把这“足够长的温度计”看作一条直线,不就可以在这条直线上表示数吗?回答了这些问题,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数轴的意义就形成了。通过这个教学情景,学生经历了观察活动,学会了怎样观察、怎样获得感性认识,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我们才可以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来支配这一事物。
教学情景的设计要有利于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等因素,整体和谐统一,着眼点是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比如:笔者给学生讲“喝茶”的故事:请远道而来的朋友喝茶,烧水用15分钟,取茶叶用1分钟,洗茶叶用1分钟,洗茶杯用1分钟,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这个朋友喝到茶?在这个教学情景中,用到的知识是加减法,难度不大,而且是天天的生活常事,所以知识、能力、智力、情感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学生的情绪高涨,思考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大多数学生认为用16分钟即可,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与别人不同的答案:17分钟。大家惊讶,他的理由是:他的家乡喝茶用开水洗茶,再用茶水洗杯,因而茶叶、茶杯不能同时洗。大家对他的独到见解鼓掌认同。他没有盲目跟随别人,而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发现事物独特的一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他思维的火花,是创造精神的体现。这正是我们认识世界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教学情景不能搞,不能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力不能及,畏难而退,教学情景的设计就没有任何意义。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对一个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推理和概括的过程。数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学习新知识时,更能举一反三。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延伸拓展,并能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总而言之,利用教学情景进行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作用,为教学服务、为教育服务,尽快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