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么求学,我觉得大家已经回答的很好了,无需我卖弄。但景观的学习毕竟是以成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为第一目标。我赞成以做学问的心态学习景观,但凡事先打基础,更何况不一样的学问不一样做法。
1 .建立属于自己的庞大的案例库。积极利用实地考察拍,网络,杂志,购买电子书和交换(尽量不直接向同学同事索要)的方式,拿到尽可能多的好案例、好项目文本。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庭院、游园、广场、公园、商业街、水岸、生态复建、后工业、景区、度假区、动植物园、风情小镇。基本就这么多。尝试对其中优秀的案列进行分析。试着用一段话简介方案,试着为案例找5个成功的原因,试着为案例画几张人流、功能、节点或构图的分析图。是在觉得这个方案好极,可以抄平面。我个人其实喜欢照着画一个局部,我的老师告诉我,不如直接描……
2.建立自己的细部做法的图片库,收集途径同上。做好树状分类工作,比如竖向里的叠水落水、台阶面、阶梯种植、草坡放坡,建筑里的亭、会所、展馆、茶餐厅,小品里的座椅、标识牌、构筑物、灯具。或者按软硬水景的方式来分类,总之分类要足够细致,且便于自己查找。
3.建立自己的效果图素材库,与学校里很大不同,社会上方案中标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效果图的漂亮程度。不要太寄希望于效果图公司,这和建筑就很大不一样了。效果图公司很难完全理解你想象的氛围,而且很难考虑到纷繁而致命的细节。效果图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美感、PS水准和PS素材的数量……后者只能多从网络收集。你也许会发现行业领军公司们的效果图很棒,因为他们有人专门负责收集效果图素材,想做难看不容易……其实效果图的质量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设计师对方案的全局掌控能力。国外特别是欧洲的好学校其实是相当重视效果图的细节和质量的。
4.收集施工图的做法。我不会隐瞒我施工图很菜鸟。当然也确实存在方案组和施工组的分工。但如果有心去做的话,我相信主要还是四处搜集,翻阅熟读规范、制图规范和做法。
5.总结概念思路。概念是卖出来的……有着它自己的套路……一般来说,我们谈的是生态和文脉。很少炒纯艺术理念(当前包括参数化)的概念。生态需要明白什么时候能扯保护湿地、什么时候扯植被恢复、动物栖息地回迁、消解城市不利要素和建设和谐社会……文脉方面关注的主要有历史(场所记忆)、地域特色文化(建筑风格、民俗、土特产和名人……)、场所特征的抽象引申和象征、文字游戏(诗词古画古文中寻找贴切的灵感)、风水以及比较特殊的宗教遗留……。文脉和生态的概念大家都会说,想真正学懂变成自己设计的亮点打动别人很难。我自己也在摸索。但我认为可以分类总结哪些概念适合哪些具体的场所,组成自己的相对固定的套牌。毕竟很多顶尖设计机构都是这么做的,甚至直接贴在工作室的墙上。
6.补充植物知识,我想对于包括我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同僚来说,植物知识其实是很欠缺的。但植物实际上比较坑……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才单独拿出来说它。国内植物配景是很少参与前期方案的,虽然配景配好了确实是一大亮点(个人感觉日本这方面蛮强)。主创把种植设计完全交给别人做也很正常。但不管怎么说,一组人做方案最少需要一个植物方面的“专家”。
7.说手绘和软件,手绘唯有多练,我手绘也一般,这还是在美术基础相当不错的情况下。无法,练得少。学校不重视但怪不得学校。把手绘练好,但不必好得过分到艺术的程度,表现太强反而影响表达和交流。软件,CAD、PS、SU足矣。提升文本和分析图图面效果找ID、AI,提升模型炫酷程度个人推荐接触犀牛(曲面建模,当然了有大神SU通吃一切曲面……),想让策划分析李菊福学GIS,参数化个人在从grasshopper尝试缓慢入门……
以上是设计的“词汇量”部分,即大学教学实际并不重视的部分……(个人意见)
2.图面的构图要素和语言美感我真的讲不了了……没那水平。个人推崇使用少、重复、简单几何且纯净的构图要素和形式,不排斥曲线.形式感不是抄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只能积累……请注重艺术和审美素质的不断积累。
……我如果是湿地专家的话,那我现在就超牛逼了,我不是,全国会做湿地的专家就那么几个人……说实话我羡慕他们赚进口袋的大把钞票和声望……会一项大多数人不会的手艺很重要的。当然,注意分配学习成本……最后要明白的是,大道理好懂,执行落实这些需要相当程度的志向和耐性……这也是作为竞争者我不忌惮分享这些的原因……
总之,画之前多想,想之前多读。打字仓促,思路凌乱,多有卖弄,希望对你有用:-)
我觉得景观对我们初学者还是个挺新鲜的领域,书和网页是我们快速熟悉它的途径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设计,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们就可以分析那些好的设计好在哪,不好的又能在哪方面进行改进。同时也是一个积累大量素材的过程~可以试着画一下自己喜欢的设计作品的平面图或者效果图。。[自己感觉这方面做得不行。。]阅读的方面也不是单一的,建筑、植物、甚至人文等等,这个过程也不仅仅是在我们的学生时代^_^
我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实习,第一次真的是什么都不懂,就只是上了素描基础、造型基础还有高数神马的,去工地做施工,整整晒了一个月啊!但是感觉不虚此行,至少知道女性不适合做施工这一点了囧。。还有当时跟着师父学习了很多后面能用到的知识,比如建筑上很多同学不知道地下室要留采光井。。还有种植设计图到工地上基本不太有人理睬哈哈哈。还有当时听过算,过后来上课过程中老师提到顿时在脑海中能显现,直接理论联系实际了的那些小知识,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
大二在设计部实习,基本知道设计师的工作状况和流程,还知道以后上课时什么地方要更加注意听。现在大三了,寒假准备去做做工程预算的实习生。
虽然每次实习都不轻松,还木有钱拿,也因此错过了很多的假期旅游机会,但是我还是一点都不后悔。。老师上课的理论只有扎到真实的土壤上才能生根不是么?
这一点我有点遗憾啊,实习把很多旅游的机会都毁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旅游对于园林人很重要的~小假期去过一些比较近的地方,能实地感受就是和书上看看图片感觉不一样!可以体会到游客真实的感觉中欧体育!对比设计图(如果你有的话)还能知道图上画成这样以后能实际造成怎么样,倒推回去也就能在设计之初注意一下咯。
虽然我现在也不是拔尖的学生,但是我觉得学校的老师都是比我强的人(至少在某一方面现在比我强太多),因此还是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向他们学习,毕竟去社会上之后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这样的资源了。。每一门课都是有用的,包括高数。。。
这六部分相互关联影响,脱离其他部分单论任何一个部分都是不成体系且浅显的。这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单一个分支都是可以拿来研究写文章的论题,这里仅仅是略谈。
,这部分看起来空而泛,却是所谓设计大师的核心价值之一。什么是设计,什么是价值,什么是逻辑,创造,空间,时间,城市,生活?等等最基本的最本真的问题是一个成熟的设计师都应该时常思考探讨的。就像俞孔坚先生每次都大力宣扬的大脚革命,朱育帆先生极其重视的场所价值等等,每位设计师内心中都有其坚持的世界观。设计哲学恰如前方的灯,先照亮了方向,我们才有往下行走的可能。
这部分其实是科研,是我们对物质世界的了解。很多专家格物致知地发现世界的‘真’,这些‘真’是我们设计最基本的依据。生态学,水文学,GIS等等这些自然学科与社会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艺术等社会学科构建了人类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知识体系,配合工程,结构,材料等工科学科就是我们这个行业需要知道的背景知识。设计师对于一块场地的理解认识,大多都基于这些科学地研究之中。不同尺度,不同背景的场地需要不同学科的背景研究作为基础。基于场地的认识,才可能开始下一步的方案。
这个部分就是lz问的方案设计部分了。概念,扩初,节点等等,基于场地具体情况以及设计师自己的思考后设计师给予一个设计解答。至于设计方法千千万万,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习惯以及擅长的手法。我在知乎上有过一个回答:有没有类似《城市意象》的设计方法? - 建筑里面大概提到过各种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以及设计方法。通过设计师的设计解答给场地赋予了新的可能,新的价值。
有了设计就要把设计表达出来。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手绘,可以机绘,可以图纸,可以模型,可以动画,甚至是说出来,每种表达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但表达的目标只有一个:把方案传达出去,卖出去。这是设计身为商品必然的结果。然而很多时候,很多所为年轻的设计师太过于沉溺于表达手法而忘记了设计真正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图员,他们软件样样都会,手绘比美术生都棒,但是却把握不住设计的核心价值。
建筑设计很多时候总是要造出来才有意义,不然跟书本,绘画是一样的。因此,如何落地实现也是设计师应当考虑的问题。在方案阶段就应该想到怎样的材料适合场地,怎样的尺度更适合人性的观感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设计落地后效果。施工图,现场指导等等也都是为了保证方案落地效果的。
这部分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规定,没能力展开。我提供了一个认知的框架,填满它已经需要一辈子了。至于具体的方法,每个人的经历跟阅历都不一样。我一直觉得保持住自己的独特性,多样性才是设计师的价值所在。共勉。
这本是另一个问题的答案,貌似也比较适合这个问题..于是无节操的自转了..
每一条都包含着无数学习点,我相信这也是许多刚刚从业的童鞋感到很挫败的原因。(至少当初的自己是这样)不过在日常工作中我也没见过这三方面都相当厉害的人物,所以大家也不必觉得惊慌,那是大师级别,不具普适性。
深化设计帮助人理解尺度、材料、结构、功能,这些都是非常接地气的部分,缺少这个训练,无论怎么有创意也都只能浮于表面,其实这些在学校里就应该讲的,可惜中国的大学确实特别不注重吧。而且一般在工作中我们总是把有感觉的人用来辅助设计师做文本,细心的人画施工图,这是市场或公司需求造成的,自己应该有个人的把握。最开始学两年画施工图绝对比学画方案有后劲。
2.2了解背景(区域位置、占地面积、周边环境、周边交通、项目性质定位)。抱着这样的目的在案例里查找信息,而不要仅仅看它提供了什么,没读到的地方要记下来,也许是你漏了,也许是它没表现出来,最后可以用来印证总结。这一步完成后应该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在脑子里呈现出一个具有画面感的印象,而不仅仅是列出数据和条例。
2.3了解基地(建筑功能、交通组织、地形)这一部分要总结。完整的案例文本其实已经是一个结果,而学习是要倒推回原因,它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布局?为什么是这样的风格?从各个方面总结,(比如通过看标高图,用不同颜色的块面在草图上画出几个大体的台地。)这也是为了让之前脑中形成的画面逐步获得细节。
2.4临摹方案。学习完上面的步骤应该了解大体框架了,相当于素描画完了结构线,此时应该开始画面和阴影。还是从大到小入手,几个轴线,几个重要结点,先将块面画出来,每个轴线结点联系在一起会形成怎样的空间结构?仍然试着在脑中还原和想象,总结其中的逻辑线。最后再将其中的某部分放大,做局部设计临摹,临摹时先读平面,立面,剖面甚至现场照片,在脑中还原空间场景(此时的尺度应该是很接近人的视野和尺度了),然后不看原图默背着画,画完对照与原设计的区别。
上面说的怎么学习案例都是描述出来的,还是难以产生感受,必须沉进去做几次才能找到规律。每一步都应该成图(分析草图,脑中的成像)。
2.5画完一遍后感觉挺累吧?那才算深入学习了一遍我想。接着再返回来看文本的排版逻辑,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每张图传递了哪些的信息,信息的排布要以什么样的节奏进行,让看文本的人不会太累(排得太密)也不会走神(信息太少)。因为知道了来龙去脉,也就是有了素材,此刻需要学习的就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把这些素材串在一起,像故事一样从头到尾讲个跌宕起伏。
不去碰撞很多东西就是感受不了,自己琢磨一个月不如讨论时一句话带来的提点。比如上面那部分的案例学习怎么操作也是别人交给我的,没有她在旁边做,而我一步步盯着学,我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懂。不要从成图上去判断一个方案好不好,往往平面图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过程却有很多很多考量和经验。刚毕业时心高气傲,觉得谁谁谁的方案又怎么老土,现在回想起来我懂个毛线、不要纠结于建立资料库。
现在的资料真的多得让人受不了,全部存下来,等遇到项目时却一个案例也找不到,这样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学习过的资料才是有用的资料。我的经验是存可以存很多,大部分都只做2.1就行了,要选一部分精读,千万别抱着总有一天我要把它们都搞懂的妄想。(我就因为隐隐抱着这样的期望,长期无法深读任何一个案例。)存资料时尽量选择那些有平面有剖面有现场照片或者是完整一套文本的。文件夹怎么建不是重点,等上路之后自然知道自己的习惯是怎样的,再说,如果都记在脑子里了,怎么放都不是问题。
总结来说目的都是交流。这部分我也说不好,面对面沟通有太多信息了,也许一下子你就懂了甲方口中的高大上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略。实际上我认为看什么书都对景观设计有帮助,看书是为了开拓眼界,提高感受力,所以一
同时很惭愧,自己的阅读量还没有达到可以选择书的地步,所以没法提供书单。2、学会那些软件?
cad(基础),photoshop(制作平立剖),sketchup(制作模型),indesign(排版)。这四样就足够了,精简吧?手绘什么的,我自己从来没手绘画过透视图,只用来画平面草图,应该说是有遗憾的,但是比起别的方面需要加强的,我个人觉得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
PS,这问题提的真的很全,全得如果要都回答得写几本书的地步。工作这些年后发现,这个行业,能做好X里面的X.1就够花精力的了,贪全只会什么都不精,浮在水面沉不下去。
而我现在回答的也仅仅是:怎样训练自己成为一个能做出某些风格/类型的方案设计师(到可以进行方案汇报的深度为止)
从最基本的《园冶》、《中国古典园林史》到《西方造园变迁史》开始,是了解景观最基本的入门书籍,讲述了从古至今园林景观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此外,杨盖尔的《Life between Buildings》(交往与空间)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有人曾这样评价它:这本书他用了25年才写完,而你只用3个小时就能看完。 不幸的是,这本3小时就能看完的书,你也许要花上一辈子才能真正理解并为你所用;或者,你花上一辈子也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付诸实施;又或者,在这3个小时之后,你甚至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应该为之奋斗的真正的设计思想。“怎样才能让建筑之间的空间生动起来”、“为什么街边的座椅面向马路的一面总是坐满人”、“为什么有的广场总是生机勃勃有的却寥寥无人”,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但每次看完却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其实,景观设计所覆盖的知识面是非常广的,也并不需要完全沉溺于专业书籍的阅读,广泛的涉猎,多读一些所谓的“没用书”,也会带来很多灵感和可以转化成设计元素的东西。
景观设计师的经验积累离不开对于优秀案例的收集和广泛涉猎。有效利用网络、杂志等资源建立自己的资源库。许多成功的技术手段和空间创造手法,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在国外的设计教育中,尤其注重设计前期对于优秀案例的收集和分享的过程。大家可以跟自己的小伙伴组队,每个人找一个案例,1小时下来就能快速收获10-20个优秀案例。
“多走”是景观设计学习与其他学科最不同的地方。放下书本,离开书桌,走出教室,去逛景点中欧体育、去压马路、去观察街上形形的人,都是对于景观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即使读了再多的书,看了再多的案例,也未必有亲自去一个场地感受来的印象深刻。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书本上读了很多雨水花园的理论、也看了很多成功案例的研究,但说实在的,对于雨水花园的理解很可能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当自己真正在现实中看到雨水是如何被收集、植物是如何净化水质、摸一摸透水材料的手感、感受一下自己在树荫下的体验,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原来雨水收集是这么回事,原来简单的装置也可以是非常棒的景观设计。国外的景观教学中也会将Field Trip看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由老师带领学生到大师作品和自然景观中讲解、学习、体验,看似随意的课程安排,却能让学生在参观、体验中学到不少书本中见不到的知识。
“多思考”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是在国外的教学体系中确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设计师不需要只会机械的画图,更需要会思考、会问为什么,每个设计要有自己完整的逻辑。在看书、看案例甚至是到现场考察的时候,都应该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个案例好、好在哪里,对于我的设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思考方式有助于设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于问题的发现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