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确很恼人,不及时解决的话也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机会。我之前正巧做过这方面想法的一些笔记,看你也很着急,所以写的很多很长……
以后的一些回答可能也会引用这篇回答里的一些东西,希望能对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哪怕最微小的帮助。
前期整合出足够甚至过量的项目资料,但没有办法去芜存菁,抽取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空间表达,是学生思维下的一种常见“错误”。也就是所谓的“不上路子”。
景观设计,前期可以做各类的调研、分析和文献查阅,但一旦到了落笔的阶段,空间和空间的结构关系是首先需要啃的硬骨头,同时也是最终所需要面对的终极问题。这层窗户纸有必要给自己捅破,有了空间,其他的加分项才有立足之处;没有空间,一切等于零。
初级的问题,有交通的通达性,人车分流,动静分区,景观视面和介面的形态等。
进阶一些的问题,有空间的围合、私密,通透、开敞,功能的定位,空间拓扑关系等。
事实上,学生作业中如果能对以上三个层面都有足够的考虑和恰当的设计表达,那么基本上就是一份十分优秀的作业。在现实中也会是一个十分受公众喜爱的设计。例如下面这个公园。
良好的流线规划,良好的动静功能空间划分,针对地库入口的必要隔离、遮挡和美化,是成功的基石。
景观节点恰如其分,座椅和廊架实用、舒适,空间层次分明,有收有放,配合种植的变化与律动拿捏到位,尺度亲切宜人,细节充足不至过量,施工精致。这些都是优秀设计不可或缺的。
维护良好,免费提供坐垫而深受市民喜爱的大草坪;惬意而精致的室外咖啡座,透明化的、让位于自然的咖啡馆建筑设计,按以人为本的方式彰显了市民精神的胜利,形成了场所归属感。提醒我们景观意义中不可被忽视而容易被淡忘的一个方向。
当然,这样下来的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缺少概念。学生作业里,如果别人有一个高明的概念而你没有,那最高分一般不会是你的;现实中竞标,概念上没有亮点的也很难赢。
然而坦白来讲一个动人的概念得来不易,有时需要强大的动机和资金支持;有时需要过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知识积累;有时需要一点灵光乍现和运气。
这个事实造成的一大结果就是出现了大量的”以要素形式语言为概念的概念”和“以空间的功能定位为概念的概念”。前者例如大量的“丝带”、“飘带”、“纽带”;抽象提取自然或非自然要素特征的折线、曲线、斑块等等,这些“概念”被大量使用的原因是很好用,很容易想到,也很容易与空间结合。后者常给人一种说了等于没说,不说又不行的感觉,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打造一个美观、舒适,具有文化内涵,深受广大XXX喜爱的XX空间,或者“愿景”。总的来说,市场广泛认可这两种概念表达方式。因为都很直观的指导着景观空间的成败。
BIG的big U,大U并不是概念,只是概念的表达方式,如果落地在陆家嘴就是大C。真正的概念是一系列成系统的、成熟的、因地适宜的强指导性策略,以策略引导的全新城市风貌和生活形态。但不得不说用大U表达概念一下子清晰顺畅了很多,也很贴合图纸和实际问题及问题的语境。比把图形本身作为概念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但这里有个陷阱,前一种概念关乎形式语言。形式感与体育课上跑百米的成绩一样是个明显的东西,一个人的形式感好或不好,一般在接触美术或设计的很短一段时间里自己就能体会到。当然形式感也可以通过练习提高,但问题是别人也可以,可能领悟还更快。
一般来说美术生的形式感普遍还就是高理科生一点,理科生出身的设计师去拼这种概念,最终结局难以预测。与今天的景观学关注点也多少有些出入。越来越多的景观师认识到了这点,同样是用线条和圆去做构成关系,有的设计师画出来就是比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好看。渐渐的大家察觉到这种差距不论做多少研讨念多少书都难以消弭,这一点也不好玩!
毫无疑问,第一批从当代艺术思潮,社会甚至意识形态思潮中汲取设计灵感和思想的景观设计师是伟大的。他们甚至改变了我们视觉世界的形态,也改变了我们的审美。但留给当今设计师的,似乎只有牵强的附会,对图面眼球效果的一厢情愿,对甲方好恶的揣测和针对美术构成能力以及形式感的大比拼。在中国市场,这是美院出身的景观设计师至今仍然强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陷阱不止存在于方案概念本身,大部分实力较强,把控较高的景观/建筑公司,例如SWA和Atkins,从前期的意向图收集、摄影,到后期的建模、渲染,再到图面的表现,包括分析图的绘制和文本的编排,不会外放,会聘任专业的摄影师、模型师、渲染师、平面设计师和文字编辑作为担当。就Atkins来说,重要项目的文本一定会委托有多年graphic从业经验的老牌平面设计师全程制作,这不是信任或不信任设计师能力的问题。我们景观设计师当然也可以去学习如何画好看的分析图,如何做好看的文本,但我们自问:我们真的可以只用“业余时间”就能达到专业人士几年乃至十几年达到的高度吗?肯定并尊重他人的专业价值,恰恰是避免自身走向廉价的第一步。
后一种概念关乎汇报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功底,能把领导讲的心悦诚服两眼放光,多半也是养了高人。
所以说,我们所要着重训练的提出概念的能力,是逻辑思考和推进问题的方法;是理论体系对于改善现有环境的指导;是对生存现状的反思和批判;是世界观价值观指导下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这些东西是可以轻易击败停留在图面形式和简单“愿景”的概念的。这一点要坚信。
我在这方面也时常想一些东西,但并不完善,不成体系。因为题主还是学生,那就分享一些相对成熟的学生课题作业的思考和总结。
这是我们上学时的一个课程题目,场地位于南京市北极阁广场,广场三面面向城市开敞,一面为山体,如图。之前原有的广场设计比较失败。地块周边写字楼、商业区和居住区三分天下。商业业态以餐饮为主。
历史上,北极阁山体为钟山余脉,是南京“虎踞龙盘”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城区一直延伸至鼓楼。后被挖断,山体不再完整,以孤山之形遗存,任务场地内更是形成了断崖。
这里介绍我一位同学的概念,我非常喜欢,也觉得十分厉害,由于还没有征得本人同意,图就不放了。
她前期的入手点就是文化性文脉,具体说是虎踞龙盘的文脉。延续这条脉是当时我们每人几乎都想到的,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有人想到用雕塑或者构筑,有人想用空间的组织编排形成线性的意向,有人想到对人流和视线进行较强的引导,还有从植物——绿脉这个角度入手的。事实上如何在景观中延续文脉是个大难题,不信可以自己去知网和谷歌学术搜文章,绝大部分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文脉主义解读和现象学研究,或者具体案例项目的研究;具体说来如何提取和认识文脉都是困难的。
我们的点子,要么太虚,不能与具体的空间产生联系;要么不够显著,不够重“,流于表面,没什么说服力;要么想的太简单,太理想主义。
她的想法是:既然虎踞龙盘的文脉的关键是山水格局,而山水格局被弱化的原因又是因为挖山,那就把山体修复。简单说,概念的主题和第一步就是:补山。
不得不说在繁多的文脉要素和表现方法中,这一招的确是最立竿见影也最药到病除直达病根的。她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并顺势直接落实到大空间结构,多么干脆!
这么一来,对场地的空间形态进行了非常大的变动,怎么满足与城市广场定位间的矛盾?第二步,她调配了山体和平整广场空间的具体比例,结合场地周边城市功能和形态的分析,留出了足够市民活动和使用的平正面空间和节点,说服评委这其中怎样用“适量”权衡得失。
补完山体,要突出彰显文脉的价值意义,还要鼓励人的合理参与体验,第三步,设置登顶步道,为了鼓励市民健身,打造为健身步道,这样就要求坡度要小,不能有台阶,于是健身步道很自然的形成了Z字形的大折线,这甚至不是一种创意,而是常识!然后在路侧或转弯节点设置休息停留空间和相应的空间要素。为了便捷性的考虑,也在Z字形登山道的两侧设置了直达山顶的台阶道路。最后再山顶做了可以观景的平台空间。
第四部,由于之前的操作,道路在平面上形成了大三角形的划分,于是干脆的提取这种三角形作为形式要素语言,贯穿到整个设计中。
第五步,优化流线和空间的关系,推敲竖向问题,这一步是我的推测了。同时,我们之前想的雕塑,构筑,植物、视线等方面的考量她也都可以在自己的设计细节中不断添加,不断的创造加分项。
当然,在实际项目中,补山的土方量耗资和工程安全可是大问题。所以实际方案设计要复杂的多。
身在美国读景观master的同学被那边老师说:缺乏设计理念所以在这里我想说些别的第一个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我觉得关于对景观设计的定性定位问题,前国际风景园林师委员会?(是叫这个吧)的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让一度迷惘在充斥着过多设计主义的时代,什么西方现代园林里的人文主义,文脉 地脉 水敏城市,我一度不知道该学哪个,每个听起来都是那么一套一套的,所以那句话终于是出相恨见晚:“风景园林是一个庞大年轻的学科,风景园林同时是一个多核心的学科,每个风景园林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那个核心,让自己最风景园林事业的效力最大化”。读完这段文字,脑子里浮现出种种一幕幕,与老师在设计理念上的争执,而后被老师的质疑,自己的自我怀疑……反复循环的这样一个过程一度让我很痛苦,不过好在这个过程中杂七杂八看了一些书,明白了一些事儿。对于理念,身为一个设计师,先要有一个自己对待设计的理念,而后才是设计过程中想出也好,什么也好的对一块使用场地的概念。以我来说,意识到这些之后,我发觉自己潜意识里对于从园冶的因地制宜 到现在的场地精神,文脉地脉主义于我来说读到这样一些文字十分感动。“每一块场地都有一个最合适的用途,每一个用途都有最合适的场地”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我们所做的就是在对于这块场地加上,减去自己的思考,这也是能避免现金千城一面的必须的一个思考过程 。
第二个,有了对于场地使用的理念,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人性场所等一些书中写的也很是让我受用,设计毕竟是为人的,我们是景观设计师,不是景观!艺术家!you know?不是艺术家,所以需要明确的一点很重要的一点,你不是在玩,你是在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解决城市缺乏绿色,解决中国的老百姓缺乏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的问题!(当然,园林那么大,不只是公共空间一个方面).所以 design for peopleFor people 的什么呢?那就涉及到你的使用者,你是否知道你的使用者喜欢在阳光下漫步?睡觉?or拍拍拍?又是否你想象你的使用者喜欢在你想象出来的空间里拍拍拍?注意两者的区别。so 你需要去了解环境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做直接的访问,了解 人!是如何使用空间的!
所以这才进入了一个景观设计师最根本的工作,用形式服务内容,!!这个时候你所用的形式不再是你的单纯空洞的的玩耍,有了形式存在的意义,你可以用你喜欢的雨水花园的概念什么的……。但这一切你都已经深深知道:我所用的形式都是为了我的场地,我的业主……
可能在实际工作情况中,确实如其他的回答,以快速出图,意向图参考为主,但这样回答很难说对设计专业学生的成长有帮助。
首先肯定题主的想法,出国设计是一条不错的思路。作为设计师,多看多经历,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才是提高的最佳方式,哪怕是诸多生硬的理论书籍,很可能无法直接应用到设计作品里——但会对整个人思路变成熟有很大帮助。题主作为本科学生,在保证基本的空间结构,形态组成上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更需要对设计逻辑有基本的思考。这是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向,希望题主不要对以后的工作状态失去信心,要坚持思考,锻炼自己的设计思维能力。
问题问的很全面,对设计流程感兴趣的点也包括了“意向图、容易看到的东西、平面布局”也有建筑设计时内在的“周边文化,历史环境”。我先针对这些零碎的点做一些粗浅的解释。
意向图作为设计中最常见的操作方式,往往容易演变成“模仿”,甚至于“拷贝”。我见过太多的学生、同行拿着意向图和老师、和甲方交流,得到了肯定答复之后就准备按照意向图去做。诚然这种方式很快,但我们是否需要想想,意向图所代表的内涵?比如,一张平面意向图,我们所参考的究竟是线条构成?还是平面色彩?一张效果意向图,他的颜色风格?画面构图?重心与空间表达又是怎样安排的?建议每次题主看到好的意向图时,多留意一下自己真正在意这张意向图的点,哪怕一开始就是单纯的模仿,这种目的性强的训练也会比全篇照抄要有意义得多。
对设计师而言,肯定有各自介入场地的兴趣点,这往往会发生在进入场地调研的一瞬间。哪怕是对着别人拍的照片,每个人关注的问题都有所不同。
下面这张图,初看可能意识到杂乱,或者是新旧城区的对立,有老式的坡屋顶,也有远处的高层住宅楼。
那么不妨试着总结一下,利用自己的抽象能力,去提炼一个词语精准地描述对象最容易看到的那个点。
混合意味着空间特征的交错与重叠,也意味着在一片区域内出现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混合”最能够代表我第一时间认可的场地特征。
这种最容易看到的东西常被忽略,每次场地调研都兴致勃勃,回来也能整理出不少资料,最重要的核心部分都能被观察到,却很难在后续设计中延伸下去。题主不妨试试看,每次调研之后的小组饭局,谈天说地,都聊一聊,然后把你自己最迫不及待想说的话提炼到一个词——这将成为你设计的核心部分。
有经验的设计师,通过观察线稿平面已经能看出很多空间的端倪。平面布局体现了一个设计方案最主要的逻辑结构——流线。作为景观设计,流线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群从哪里来,做什么,最后又到哪去。我个人很推崇简介、直观的平面设计表现,这样任何人看都能清楚地看到哪里是路,哪里是广场,哪里是平台……题主可以找一找自己喜欢的平面布局方式,在这里我以TLS圣彼得堡码头的平面图为例。
请注意,这张图表现形式上趋向于写实,周边的建筑卫星图也没有调整到黑白,但整体的颜色足够赏心悦目,也能一眼看出来设计的部分在哪。
海岸边可以看到大片的公园,路网十分清晰、流畅,哪怕是在大量的树云遮盖下也能阅读出广场、植被、路网交界处的区别,这种流畅的流线设计需要极强的空间线形构成能力与表达能力。
整体设计上最瞩目的,就是四个在海平面上的椭圆,其内部又有草坪景观、海水、公园的区分,三者的联系主要通过该图内最强调的路网。他们的空间布局符合从城市绿地,到海滨公园,再到最远端的面向深海的平台的过渡,最终形成他们设计概念中的核心“面向大海的窗口”。这种平面空间布局,既是设计理念的体现,也在背后蕴含着设计必不可少的种植、设备等重要信息。
平面布局是设计思路、设计内容的反应,一个平面布局之所以能吸引到你,正式因为背后蕴含的大量信息。这在拿到参考平面的第一时间就要想清楚——这张图好看在哪?配色?路网结构?空间布置?这样的思考对于个人设计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
可能是这些年以“文脉”作为宣传核心的设计越来越多,也或许是因为设计师需要对场地的历史、文化做大量研究。“文化风格”正成为诸多设计的指向标,也在帮助他们统一空间形式、风格等要素。因为文化的要素过于复杂,这里不展开太多,仅仅以王欣老师《如画观法》书籍中的空间设计做一个简单的讨论。
从这张书籍内页可以看到,这个概念模型里采用了大量的中国风格的红色、传统木窗等设计方式,但究其内核,传统空间概念里的“屏风”,假山里的“洞庭”,粗大的木柱所代表的传统建筑的意向才是这个概念里最有文化韵味的点。
而这种文化,和设计之初搜集的大量资料、历史背景的相关点不多。学生们常常会用ppt对当地的历史文脉做详细的介绍,却很容易在最后流为凑字数,与设计割裂的前期分析等糟糕的情况。那么不妨换个思路,单纯从文化精神的内核思考一下设计。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文化宝藏可以参考,这里只是举出了一个案例,还有许多恢复历史原貌,空间形制,或是保护人群生活民俗的设计,都很有特色。但从学习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只能建议多积累,get不到内涵也不用太在意,或许在今后的哪一次设计中就会灵光乍现,作为核心概念能够模仿应用了。
景观设计的具体过程每个人都会有区别,我在此仅对逻辑部分进行个人习惯的总结与分类。本身景观设计就有大小,也有更新改造,区域规划等分别,是一个颇为宏大的命题,甚至行业前辈们为了“风景园林”这个学科名词都有自己的立场与争论。这里就以“大、中、小”做简单的区分,超大尺度的景观规划则另有一套理论体系,也更偏向规划,这里不做展开讨论。
大尺度景观设计需要很强的宏观思考能力,注重区域规划,整体控制,而近几年来多以城市改造、更新等城设议题为流行趋势。无论是去年吵得火热的成都独角兽岛,还是遍布珠三角的城中村改造计划,更早的还有纽约、首尔的高线公园……这些项目所体现的都是以景观空间作为基本骨架,沟通人群流动,提供活动场所。因为大尺度涵盖的点很多,需要完整的归纳梳理。
因此,大尺度景观设计很考验学科合作能力,这些有关城市的宏大命题需要规划、景观、建筑一起探索。也常常因为学科交叉,景观会参与到建筑、规划,空间设计中的方方面面——这才像是景观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对“空间”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这里举一个有趣的城设案例,代表了大尺度下景观应该思考的方方面面,MIT针对上海火车站城市设计更新改造的竞赛。(-student-urban-design-competition-for-shanghai-railway-station-area-by-mit-team.htm)
第一步——前期分析:上图是区位分析,确定设计范围(图中深灰域),研究范围,设计基地在城市中的定位,以及与城市内各个核心区域的连接状态。可以看到上海火车站城区相对于外滩、陆家嘴、虹口足球场等城市中心的区位关系,以及最主要的商业、道路轴线。在这一步能够用清晰的图纸表达出基地宏观状况是最重要的,看似精简的信息往往来自于大量搜集资料后的整理讨论,若是之前习惯做ppt汇报,不如试着插入一张mapping作为区位总结,能够更好地帮助梳理宏观逻辑。
在上面的图纸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尺度的景观设计前就要对基地范围内的建筑、道路进行详细调查与认知,这样才能方便后面的设计操作,在进行过街区分类之后则可以确定出主要的设计范围(红色阴影区)。
第二步——确定宏观问题和策略:可以看到针对混乱的现状,设计小组总结出“不连续(discontinuity),不完整(fragmentation),未定义(indeterminacy),低效率(inefficiency)”,又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分别为“公园作为共享的连接;街区与轨道交通的整合;重建街区的联系;围合铁路周边的车厂建筑来响应城市”。这一步往往会流于大量的引用,讨论,但最重要的是进行足够有效的归纳,将混乱的现状落于一个点上,就像之前的回答中所提到的“设计思路(灵感)”,这种概念来源于对现状的深入研究与总结,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尺度下的场地问题。
第三步——导则与框架:在大尺度背景下,导则和框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无法细致地对每一块空间进行一点一滴的设计操作,所以更需要有统筹的策略。这是大尺度景观设计中非常具有规划思维的一点,需要分门别类,从抽象的街区、路网进行思考。
第四步——总体形态规划:将之前的概念清晰地落到图纸上,得到的结果就是在火车站区域综合商业与轨道交通,进行整体覆盖的景观设计。从图纸中可以看到通过连续的建筑整理、城市广场的设计,街区在大尺度下呈现出良好的整体感。
在这样大尺度的规划设计操作下,还有很多空间区域可以做详细设计,有兴趣的可以进一步在issuu上找找项目的汇报文件,前面有很大的工作量都是在做大尺度场地研究,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但到了后面也需要深入到具体的空间,节点广场,场地剖面去进一步细化设计。这里仅针对最主要的操作流程做简单梳理。
整体上的设计步骤符合:现状研究——问题梳理——策略提出——框架与导则制定——整体空间规划——典型空间设计。可以看到大尺度设计步骤里很强调空间设计里的整体概念。
大尺度设计意味着超大的工作量,需要通力合作,也需要针对复杂现状的抽象、提炼。每当仔细研究过一个大尺度案例后,都是一次设计思考能力的综合提升。希望题主有兴趣的话可以多看多积累,在毕设等项目中要是能亲手实验一次大尺度规划,或许感触会更深。
中尺度的景观设计,多以中尺度公园绿地(16公顷左右)为主,也是景观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大类——至少在很多人眼里,景观设计就等于公园种树。抛开这些乱七八糟的认知不谈,在中尺度下最需要做到的就是结构清晰!我曾经有一次去面试城市设计事务所的职位,负责人是建筑学的,他对我的公园设计作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并告诉了我“你的平面图结构足够清晰,很清楚地能看到路网分层,公园入口,能阅读出你的设计逻辑”。由此可见,中尺度下平面是重要的交流手段。
这里以DS+R在莫斯科的zaryadye公园(dye-park)做个简单的例子,该方案的逻辑具有强烈的“从概念到城市边界再到空间结构”特征。并作为这两年新兴的城市中尺度景观项目,代表了更加流行的“都市主义”概念—— “park for the people, park for the plants”。
第一步——概念与场地研究:由于是介绍视频,该方案本身的区位研究图片没能体现,Zaryadye Park酒店位于市中心,距离圣巴西尔大教堂,红场和克里姆林宫仅有几步之遥,坐落在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饱受俄罗斯的集体过去和不断变化的愿望。
设计师首先针对俄罗斯的景观进行了类型学分类,而后最主要的空间设计概念就是咬合——让不同的俄罗斯景观微缩到场地内,由高到低相互交错。这一步就要提出最主要的空间概念——该公园作为城市客厅,也是俄罗斯市中心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要在充满野趣的同时营造出不同的活动场地。
第二步——概念细化:这一步的目的就是将抽象的概念线稿转变为更加细致的空间设计,往往需要进行比例尺的缩放,从道路这一空间尺度进行详细的平面图设计。该方案中,菱形的结构缩放到场地后,为了体现“wilderness”的概念,从边界出发,利用高差营造不同的景观分区,植被与草坪、广场、建筑相融合,达到一种混合(Hybrid)的城市景观。
可能在这一步时,会出现难以把线条转变为具体的空间的问题。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基本功练习,也是设计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我们往往看到国外事务所的平面图线形流畅而优美,在模仿、学习的同时却很少关注到他们设计的过程。线代表空间,如何组织能够达到得体、美观、好用,是这一步最主要的工作。
第三步——节点空间设计:在得到了平面图之后,仍需要对节点空间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安排。铺装是怎样的?不同节点的道路剖面又如何?这一步的比例尺需要继续放大,深入到构筑物,甚至是地砖——这些细致的工作最体现设计的深化程度,也能反过来反映在平面图的信息量上。
第四步——效果图与表现图纸:平面图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仍有难以读懂的可能性。这个时候就需要更直观的效果图与表现图纸来体现你最想要达到的空间氛围。在这一步时,也要努力返回去思考自己的效果图是否能和平面图对应?还有没有可以修改的地方?两者相辅相成,好的效果图能够表达感受,能够讲故事打动读者——这需要很高的审美能力与绘图技巧,非常值得花时间制作。无论是建筑学还是其他的设计类学科,在排版时效果图的分量都是相当重的,因为这是你和读者交流最为直接和感性的方式。
这个案例很明显地围绕着都市主义(urbanism),荒野(wilderness)等词汇展开,从大范围的景观类型学(typology)缩放到城市的具体空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自上而下设计方式。
这并不代表不能从故事线索,景观序列,或是人地关系出发进行中尺度景观设计。但从强力的概念入手,一步一步进行尺度缩放,细化空间的方方面面是一个中尺度设计中较为通用的做法。题主不妨试试在自己的公园设计作业中,强有力的体现自己的设计概念,从草图线稿到空间形态,再到细部构筑物,使一个中尺度景观空间变得足够丰满。其他大大小小的事务所都有类似案例可以参照,在此不一一赘述。
小尺度的景观设计作业在低年级就可以接触到,有小游园,儿童活动场所的设计,也有幼儿园、旅馆等建筑的配套景观空间。看起来都很丰富,也容易通过简单的图解说明设计理念。
在实际项目中,小尺度有时候还意味着精细施工,需要针对砖石铺地,植被栽种等进行详细的扩初。这很考验设计师对于图纸到实际的转化能力,我的景观工程课老师曾举过这个例子“你画出来的树和实际运过来的一定不一样,只有到现场你才能真正控制那些不同形态的树变成一片有序的种植”。由此可见小尺度设计的工作量不一定很小,可能需要考虑到更细节的操作。
小尺度空间设计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有些从图纸上就有很强烈的操作感。就像建筑学一样,会用很多轴测流程图表达出设计的操作顺序,对于景观来说,尤其是面向小朋友的设计,会更多的使用流畅、平滑的线形:向内弯曲的空间具有围合感,向外延伸的曲线则可以作为坡道、山洞等游戏场所……线形与空间特质息息相关,小尺度下我们的概念线稿可以变得更舒适、随意。
第一步——从场地问题到空间操作:小尺度设计依然要进行场地研究,可能在最终的汇报文件内就是简单的卫星图、路网,但要对基本的场地现状做梳理,并提炼出核心的问题,和针对性的设计策略。这个项目前期的过程有所简化,直截了当地进入设计主题“具有野外特色地儿童活动场地”。
这套图纸显得足够好懂,从规整到自然,从硬质到植物的混合,再进行挤压、扭转,最终形成了高差不同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案在最后一张图体现了对剖面图的重视。对景观设计来说,小尺度剖面最能体现空间关系的变化,我们也能清楚地分辨出哪里坡缓哪里陡峭,这应该是一开始从活动考虑时就关注的问题:荡秋千的场地剖面是什么样?滑梯的剖面又是什么样?小尺度从一开始就和空间活动通过剖面的形式相关联。
第二步——平面细化:和中尺度类似,放大你的比例尺,从道路、景观构筑物出发进一步细化平面,让人能区分到植被、空间等结构,并且体现出最主要的空间形态特质。因为整体面积较小,在平面图上放一些人物、家具能够使平面图迅速地生动起来,也体现出设计师对于人群活动的关注。 第三步——剖面、节点细化:该方案的种植设计部分没有做太多讨论,但在许多小尺度景观设计中,种植设计是方案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种植设计要能表现出四季变化,可持续的生态群落,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常见的就是通过剖面和索引线表现出种植的分区和品种。
本方案因为是儿童活动场地,对于细致的活动场地设计有更高的要求。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攀岩坡、种植区、散步道、篮球场的区别,剖到的实心构筑物也一目了然——剖面图不仅能够说明空间形态,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种上帝视角,去观测场地内同一界面的丰富活动。剖面是空间丰富度的直接体现。
第四步——效果图:效果图和之前的中尺度类似,可以通过活泼有趣的小场景体现出空间氛围,也可以大量运用拼贴手法,显得放松而自然,因为小尺度毕竟会少一些空间要素,所以可以多从人群活动入手开始场景图的绘制。
小尺度设计灵活多变,这里只针对一个典型——儿童游乐场进行最基本的设计逻辑梳理,可以看到整体上可以进行简单的空间操作,也可以从活动出发设计剖面,再回到平面形态。 其他的小尺度设计还有庭院、附属绿地等,这里就不展开一一说明了。在小尺度下的景观活动安排会更自由,是刚接触景观设计不错的切入点。
本来准备简单讨论一下大中小尺度,我自己也没想到洋洋洒洒谈了这么多。这些都是针对特定案例的梳理,我所找的也都是逻辑比较通用,最基本的操作方式,希望题主能够从这些案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这些案例也同样包括了“意向图,容易看到的东西,文化历史”等先前提出的点。我希望在看了之前针对零碎问题的回应之后,能够从大中小尺度的案例好好反思一下为何自己会关注到景观设计中的这些地方。这绝对不是不了解设计过程,而是缺乏对设计这个事情本身的思考与自我整合,这也恰恰是我国本科教育盲目高谈基本功,忽略复习、研究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
同样,这不算是一个很完整的回答,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方案研究,设计逻辑梳理过程中,只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注重从概念到逻辑的完整性,才能保证在今后实际工作里,不出现太多“拷贝”的作品。这才是一个景观设计师正确的成长路线,不要因为行业的普遍现状而丧失自己研究、思考、学习的能力,要以提高自己为长远目标,你思考、阅读的量比其他人大,久而久之,这种积累就会在你的作品中体现。哪怕不会增强你的设计作品,也能对个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进行一个很大的提升。希望题主不要灰心,设计师的成长之路漫漫,无需过分比较,自己能够想清楚一步一步走下去便是。
(回答来自:RAC xiaofan同学,超认真的回答了哟,希望看过有收获的人留下一个赞哦~~)
作为一个建设项目的业主(俗称“甲方”)会邀请一家或几家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
作为设计方(俗称“乙方”)在与业主初步接触时,要了解整个项目的概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要了解业主对这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和基本实施内容。总体框架方向确定了这个项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绿地,基本实施内容确定了绿地的服务对象。这两点把握住了,规划总原则就可以正确制定了。
另外,业主会选派熟悉基地情况的人员,陪同总体规划师至基地现场踏勘,收集规划设计前必须掌握的原始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①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气温、光照、季风风向、水文、地质土壤(酸碱性、地下水位)。②周围环境,主要道路,车流人流方向。③基地内环境,湖泊、河流、水渠分布状况,各处地形标高、走向等。
总体规划师结合业主提供的基地现状图(又称“红线图”),对基地进行总体了解,对较大的影响因素做到心中有底,今后作总体构思时,针对不利因素加以克服和避让;有利因素充分地合理利用。此外,还要在总体和一些特殊的基地地块内进行摄影,将实地现状的情况带回去,以便加深对基地的感性认识。
基地现场收集资料后,就必须立即进行整理,归纳,以防遗忘那些较细小的却有较大影响因素的环节。
在着手进行总体规划构思之前,必须认真阅读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或“设计招标书”)。在设计任务书中详细列出了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各方面要求:总体定位性质、内容、投资规模,技术经济相符控制及设计周期等。在这里,还要提醒刚入门的设计人员一句话:要特别重视对设计任务书的阅读和理解,一遍不够,多看几遍,充分理解,“吃透”设计任务书最基本的“精髓”。
在进行总体规划构思时,要将业主提出的项目总体定位作一个构想,并与抽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层的警世寓意相结合,同时必须考虑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合到有形的规划构图中去。
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接下去要将草图结合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修改。逐步明确总图中的入口、广场、道路、湖面、绿地、建筑小品、管理用房等各元素的具置。经过这次修改,会使整个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美观、舒适(视觉上)。
经过了初次修改后的规划构思,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方案。设计人员此时应该虚心好学、集思广益,多渠道、多层次、多次数地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不但要向老设计师们请教方案的修改意见,而且还要虚心向中青年设计师们讨教,往往多请教讨教别人的设计经验,并与之交流、沟通,更能提高整个方案的新意与活力。
由于大多数规划方案,甲方在时间要求上往往比较紧迫,因此设计人员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只顾进度,一味求快,最后导致设计内容简单枯燥、无新意,甚至完全搬抄其他方案,图面质量粗糙,不符合设计任务书要求。
第二,过多地更改设计方案构思,花过多时间、精力去追求图面的精美包装,而忽视对规划方案本身质量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方案质量是指:规划原则是否正确,立意是否具有新意,构图是否合理、简洁、美观,是否具可操作性等。
整个方案全都定下来后,图文的包装必不可少。现在,它正越来越受到业主与设计单位的重视。
最后,将规划方案的说明、投资框(估)算、水电设计的一些主要节点,汇编成文字部分;将规划平面图、功能分区图、绿化种植图、小品设计图,全景透视图、局部景点透视图,汇编成图纸部分。文字部分与图纸部分的结合,就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文本。
业主拿到方案文本后,一般会在较短时间内给予一个答复。答复中会提出一些调整意见:包括修改、添删项目内容,投资规模的增减,用地范围的变动等。针对这些反馈信息,设计人员要在短时间内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
现在各设计单位电脑出图率已相当普及,因此局部的平面调整还是能较顺利按时完成的。而对于一些较大的变动,或者总体规划方向的大调整,则要化费较长一段时间进行方案调整,甚至推倒重做。
对于业主的信息反馈,设计人员如能认真听取反馈意见,积极主动地完成调整方案,则会赢得业主的信赖,对今后的设计工作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设计人员如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或拖拖拉拉中欧体育,不按规定日期提交调整方案,则会失去业主的信任,甚至失去这个项目的设计任务。
一般调整方案的工作量没有前面的工作量大,大致需要一张调整后的规划总图和一些必要的方案调整说明、框(估)算调整说明等,但它的作用却横重要,以后的方案评审会,以及施工图设计等,都是以调整方案为基础进行的。
由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组,会集中一天或几天时间,进行一个专家评审(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人员,除了各方面专家外,还有建设方领导,市、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项目设计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员。
作为设计方,项目负责人一定要结合项目的总体设计情况,在有限的一段时间内,将项目概况、总体设计定位、设计原则、设计内容、技术经济指标、总投资估算等诸多方面内容,向领导和专家们作一个全方位汇报。汇报人必须清楚,自己心里了解的项目情况,专家们不一定都了解,因而,在某些环节上,要尽量介绍得透彻一点、直观化一点,并且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在方案评审会上,宜先将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阐述清楚,然后再介绍设计布局和内容。设计内容的介绍,必须紧密结合先前阐述的设计原则,将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作为设计布局和内容的理论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具象化体现。两者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不可造成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南辕北辙。
方案评审会结束后几天,设计方会收到打印成文的专家组评审意见。设计负责人必须认真阅读,对每条意见,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答复,对于特别有意义的专家意见,要积极听取,立即落实到方案修改稿中。
设计者结合专家组方案评审意见,进行深入一步的扩大初步设计(简称“扩初设计”)。在扩初文本中,应该有更详细、更深入的总体规划平面、总体竖向设计平面、总体绿化设计平面、建筑小品的平、立、剖面(标注主要尺寸)。在地形特别复杂的地段,应该绘制详细的剖面图。在剖面图中,必须标明几个主要空间地面的标高(路面标高、地坪标高、室内地坪标高)、湖面标高(水面标高、池底标高)。
在扩初文本中,还应该有详细的水、电气设计说明,如有较大用电、用水设施,要绘制给排水、电气设计平面图。
扩初设计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不会象方案评审会那样分散,而是比较集中,也更有针对性。设计负责人的发言要言简意赅,对症下药。根据方案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我们要介绍扩初文本中修改过的内容和措施。未能修改的意见,要充分说明理由,争取能得到专家评委们的理解。
在方案评审会和扩初评审会上,如条件允许,设计方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电脑技术进行讲解,这样,能使整个方案的规划理念和精细的局部设计效果完美结合,使设计方案更具有形象性和表现力。
一般情况下,经过方案设计评审会和扩初设计评审会后,总体规划平面和具体设计内容都能顺利通过评审,这就为施工图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的说,扩初设计越详细,施工图设计越省力。
在园林规划设计步骤(一)中,我们谈到过基地的踏勘。这次所谈的基地的再次踏勘,至少有3点与前一次不同:1、参加人员范围的扩大。前一次是设计项目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这一次必须增加建筑、结构、水、电等各专业的设计人员;2、踏勘深度的不同。前一次是粗勘,这一次是精勘;3、掌握最新、变化了的基地情况。前一次与这一次踏勘相隔较长一段时间,现场情况必定有了变化,我们必须找出对今后设计影响较大的变化因素,加以研究,然后调整随后进行的施工图设计。
现在,很多大工程,市、区重点工程,施工周期都相当紧促。往往最后竣工期先确定,然后从后向前倒排施工进度。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打破常规的出图程序,实行“先要先出图”的出图方式。一般来讲,在大型园林景观绿地的施工图设计中,施工方急需的图纸是:1、总平面放样定位图(俗称方格网图);2、竖向设计图(俗称土方地形图);3、一些主要的大剖面图;4、土方平衡表(包含总进、出土方量);5、水的总体上水、下水、管网布置图,主要材料表;6、电的总平面布置图、系统图等。
同时,这些较早完成的图纸要做到两个结合:1各专业图纸之间要相互一致,自圆其说。2、每一种专业图纸与今后陆续完成的图纸之间,要有准确的衔接和连续关系。总的说,每一专业各自有特点,在这里就不赘述。
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大项目、大工程的产生,它们自身的特点使得设计与施工各自周期的划分已变得模糊不清。特别是由于施工周期的紧迫性,我们只得先出一部分急需施工的图纸,从而使整个工程项目处于边设计边施工的状态。
前一期所提到的先期完成一部分施工图,以便进行即时开工。紧接着就要进行各个单体建筑小品的设计,这其中包括建筑、结构、水、电的各专业施工图设计。
另外,作为整个工程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往往同时承担着总体定位、竖向设计、道路广场、水体,以及绿化种植的施工图设计任务。他不但要按时,甚至提早完成各项设计任务,而且要把很多时间、精力花费在开会、协调、组织、平衡等工作…上。尤其是甲方与设计方之间、设计方与施工方之间、设计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更不可避免。往往工程规模越大,工程影响力越深远,组织协调工作就越繁重。
从这方面看,作为项目设计负责人,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设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优良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这一重任景观。
严格来讲,施工图预算编制并不算是设计步骤之一,但它与工程项目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有必要简述一下。
施工图预算是以扩初设计中的概算为基础的。该预算涵盖了施工图中所有设计项目的工程费用。其中包括:土方地形工程总造价,建筑小品工程纵总价,道路、广场工程总造价,绿化工程总造价,水、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等。
根据笔者的设计项目所得经验,施工图预算与最终工程决算往往有较大出入。其中的原因各种各样,影响较大的是: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增减,工程建设周期的调整,工程范围内地质情况的变化,材料选用的变化等。施工图预算编制属于造价工程师的工作,但项目负责人脑中应该时刻有一个工程预算控制度,必要时及时与造价工程师联系,协商,尽量使施工预算能较准确反映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状况。
应该承认,某个工程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有投资控制所决定。近几年本市街头绿地建设中出现了单位单位面积造价节节攀升的现象,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此现象的孰是孰非。笔者认为项目负责人有责任为业主着想,客观上因地制宜,主观上发挥各专业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平衡协调在设计着一环节中,做到投资控制。
我们相信,整个工程项目建成后良好的景观效果,是在一定资金保证下,优良设计与科学合理施工结合的体现。
业主拿到施工设计图纸后,会联系监理方、施工方对施工图进行看图和读图。看图属于总体上的把握,读图属于具体设计节点、详图的理解。
之后,由业主牵头,组织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进行施工图设计交底会。在交底会上,业主,监理,施工各方提出看图后所发现的各专业方面的问题,各专业设计人员将对口进行答疑,一般情况下,业主方的问题多涉及总体上的协调、衔接;监理方、施工方的问题常提及设计节点、大样的具体实施。双方侧重点不同。由于上述三方是有备而来,并且有写问题往往是施工中关键节点。因而设计方在交底会前要充分准备,会上要尽量结合设计图纸当场答复,现场不能回答的,回去考虑后尽快做出答复。
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写到这期应该是到此为止了。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配合又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的施工配合工作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其实,这一环节对设计师、对工程项目本身恰恰是相当重要的。
业主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施工周期的一再缩短,都要求设计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踏勘建设中的工地,解决施工现场暴露出来的设计问题、设计与施工相配合的问题。如有些重大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就已经相当紧迫,业主普遍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针对这种工程,设计师更要勤下工地,结合现场客观地形、地质、地表情况,做出最合理、最迅捷的设计。
如果建设中的工地位于设计师所在的同一城市中,该设计项目负责人必须结合工程建设指挥的工作规律,对自己及各专业设计人员制定一项规定:每周必须下工地一至两次(可根据客观情况适当增减),每次至工地,参加指挥部召开的每周工程例会,会后至现场解决会上各施工单位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无法解决的,回去协调各专业设计后出设计变更图解决,时间控制在2~3天。如遇上非设计师下工地日,而工地上恰好发生影响工程进度的较重大设计施工问题,设计师应在工作条件允许下,尽快赶到工地,协调业主、监理、施工方解决问题。上面所指的设计师往往是项目负责人,但其他各专业设计人员应该配合总体设计师,做好本职专业的施工配合。
如果建设中的工地位于与设计师不同城市,俗称“外地设计项目”而工程项目又相当重要(影响深远,规模庞大)。设计院所就必须根据该工程的性质、特点,派遣一位总体设计协调人员赴外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配合。
题主的困惑就是我当年的困惑啊,甚至毕业了去实习,被实习公司的老板说,可能你比较适合做室内,说来惭愧做了十来年的景观也只是入门到这个景观设计庞大系统中的一点点皮毛。前期的景观方案设计仅仅是一个项目实施出来最开始的部分。
题主或者还在学习的小伙伴们不要因为刚刚接触就觉得迷茫,这种迷茫会持续到你工作之后好几年,因为你进行到不同的阶段会面临不一样的工作分类选择。所以不需要过于焦虑和迷茫,对于如何作出景观设计不是难的事情,反而是对设计及环境的思考,是学生阶段需要踏实研究的地方。
学生阶段做的景观设计其实是一个庞大综合的设计,工作中的景观设计反而进行了分类,不同的专业做不同的事情,简单的说来涉及到硬质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
想先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说一下什么是景观设计的阶段及学科划分,可能有助于更好的理解:
d、景观施工图阶段:这个阶段有植物设计施工图、园建设计施工图、水电设计施工图、结构设计施工图。
在工作中,这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是在学生阶段的时候专业棵上并未进行划分。如果未来你作为景观方案设计师,是需要具备植物设计的基本能力的,植物的设计及位置摆放需要结合你的整体景观方案空间、效果等因素统一考虑,植物设计师需要遵循景观方案设计师前期提出的统一的设计原则进行具体的植物品种及层次等搭配。
以一个北京的城市公园设计作为案例来大概说一下怎么开始设计,(我随便在地图上找了一块绿地)
对较大的影响因素做到心中有底,今后作总体构思时,针对不利因素加以克服和避让;有利因素充分地合理利用。此外,还要在总体和一些特殊的基地地块内进行摄影,将实地现状的情况带回去,以便加深对基地的感性认识。
在进行总体规划构思时,要将项目总体定位作一个构想,并与抽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层的警世寓意相结合,同时必须考虑将规划内容融合到有形的规划构图中去。
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接下去要将草图结合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修改。逐步明确总图中的入口、广场、道路、湖面、绿地、建筑小品、管理用房等各元素的具置。经过这次修改,会使整个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美观、舒适(视觉上)。
景观平面图的设计很多时候就像在做一副平面构成,初学快题的同学可能还没有搞清楚不同景观所需要的相应功能,做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完成的方案也像儿童画一样不堪入目。没关系,这里给大家分享几种景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大家可以从最简单的形式入手训练,慢慢将功能渗透到形式当中,完成从形式到功能的完美结合。
由直线元素划分不同的功能,注意直线的长短、粗细的细节变化,结合使用功能统一设计。
曲线形式的灵动大,但也较难塑造,适合地形的高差处理方式较多。注重流畅性、节奏感。
折线形式最适合小空间的处理,可以把有限的地块处理的变化莫测,结合竖向设计
不论是哪种训练方法,我们都要循序渐进,慢慢掌握这其中的规律——强调画面组织手法的稳定性、规律性、统一性,同时注意细节的变化,并且需强调主次关系的体现中欧体育中欧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