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新闻分类
园林景观景观设计为中欧体育什么注重整体感?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当视觉元素过于多样复杂时视觉能传达的信息就极为有限了。可能由于太稀松平常,大家没有注意到:我们会先看到那些重要的事物,后看到边枝末节。我们对颜色有着本能的反应,冷色令人平静,暖色令人躁动。我们对图形也有着直观的感觉,直线会给我们直接干练的感觉,曲线则是更柔和的等等等等。我们的视觉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看总平,重要的视觉行走通廊会用直接的直线轴线来设计,妖娆的曲线肯定是要人缓步观赏。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设计中读出的功能。我们做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个服务行业。我们做出的图纸是需要传达信息的,因此,整体感是保证让人读懂图的一个前提。

  至于有的人提到的美感说,部分赞同。但是别忘了,艺术史设计史上多的是纷乱而美好的作品。而其他人本质上并没有提出立场鲜明的论点并进行论证。整体与局部的从属关系啥的,这不需要论证吧。定义就在那啊...

  前面已经说过,从视觉理解的角度上说,整体的一致感能更好的传达图纸信息。那么对于设计而言,这是必要的吗?我想可能未必。众所周知,设计方法是典型的法无定则。至上而下,从整体到细节是一种设计手法。那么从小到大,自下而上未尝不是一种设计手法。中国因为土地制度原因,常常允许设计师自上而下的进行设计,而面对私有制更为盛行的西方国家,Bottom-Up成为一种不再少见的设计手法。经由民众自发参与的设计行为自然而然的产生纷乱的平面,整体感也不再强烈,带来的是更为人性化与高参与度的设计过程以及更为活跃的空间氛围。除了Bottom-Up这种设计方法带来的混乱感,我知道还有一种设计方法会带来混乱感--从艺术品中获得灵感。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并且很多作品整体感都很强。但是,当我们去看Garrett Eckbo的作品时,整体观感就是凌乱杂碎的,其原因是他设计灵感是康定斯基。

  最后,我想说国内教育可能对景观设计比较规范化一些,缺乏了一些前卫的思考跟探索。本科时老师说植物设计要四季变化,说公园设计要形成曲径通幽.... 但是回过头想想很多所谓的设计原则并没有很大的普适性,不能说服我自己。倒是到了荷兰做设计时,老师从来没说过什么原则。倒是研究,逻辑,故事这些更为核心的要求却被常常提及。不同的场地,不同的研究方式,不同的设计方法,为了沟通要按逻辑传达你的想法,而为了把方案卖出去又要用故事把之包装......这些核心问题是相比于一些设计原则更为重要的东西,也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每每看到一些所谓的设计原则的时候,总会先问个为什么。回顾历史,我们太多次被没有太多道理的束缚给框定而举步不前。我们会默认那些没有经过太多思考而传承给我们的观念。我想,在现在这个时代,盲目地墨守陈规并不是一件好事吧。

  首先,我认为在设计中,整体性的把握是必要的。无论是进行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亦或是室内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的协调统一,都能让人从某种程度感到赏心悦目。从哲学思想论证,整体往往由局部组成,而构成合理的整体所产生的功能必然大于局部的功能,这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从整体到局部。就某个场地的景观设计,我们应该从整体去把握,从统一的形体出发,又或者从统一的景观元素出发,亦或者可以从统一的色彩出发,进行构思和设想,再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细部设计。再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景观中对整体感的把握,就如同你对衣着的把握,一个具有通俗审美感的人,往往懂得如何去穿着而不让自己显得突兀,景观亦然。倘若我们在设计中,总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进行拼凑,如三角形搭配六边形,还添加上圆,还把曲线自由道路和规则道路进行大融合,所得出来的景观通常是让人产生不好的、不协调的视觉观感。就如你并不会把东北大棉袄与现代的绑带芭蕾鞋进行一些搭配。可能我所举的例子略有极端,可是这不外乎想告知,整体性在设计中,乃至在生活中是何其重要。

  整体性,会让你在设计中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大纲,有一种总揽全局的协调和不违和,在人进去绿地时,更有凝聚力和引导性,更具一种探索感且一种不觉困扰的清晰感。

  ,然后以一条斜向轴线进行一种破型和沟通。一系列以矩形边界围合成空间,组成了面向塞纳河的轴线。一条斜向实轴所起的作用首先从美学角度来说,让该场地不那么死板,进行构图上破型,从功能角度来说,是便捷性的需要,是对原场地所为了沟通码头和厂房所需道路的保留,是由场地的文脉催生出的一种要素。这种几何布局的巧妙和比例的精到,不正是对

  再者,雪铁龙公园的精细构图是否对功能的使用造成了困挠呢?答案是否定的。

  正是由于这种趋于整体的平面追求园林景观,让该公园呈现出更加令人赞叹的空间营造。

  ,用于的是从开敞过渡到私密的空间,适用的是小团体,或者是营造出一些相对有安全感的开放场所,如儿童活动场地;

  ,是满足两三人的或者是私人的空间,体现在的可能是围合的绿篱座椅,又或者是小树林中的一寸方圆……

  言归正传,在这个矩形构图的公园里,设计者设计了白色园和黑色园,镶嵌在周围居住区内,作为满足周边社区居民的社区公园。黑色园,利用的是下沉式的空间营造,在标高上与其他各处交叉呼应,起到穿插组织各部分形成整体的作用。在公园的制高点,采用的是两个玻璃温室,可以集散人群,俯瞰全园。矩形的温室,最好的观景点选择,正是一种整体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草坪西侧的白色建筑,名字取自神化中林间小仙子藏身之处的nymphée,游人可以休息、穿梭和登高于此。

  。解构,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将解构进行一定的分解,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那是否因为要解构,所以屈米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并不从大局出发呢?我个人观点,他还是兼顾了整体的。虽然,

  公园运用了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

  1、点,是26个红色的点景物(folie),出现在120m×120m的方格网的交点上。它们有些仅作为点的要素存在,有些folie却又实际作用,作为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但是,这些点并不可以视为散乱的要素而存在,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网格的关系的,或许呈现在45°角的方向,或许在垂直的方向,存在着的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数学关系,难道我们就可以说这不是一种整体感的体现吗?>

  >

  >

  2、线。线的要素有长廊、林荫道和一条贯穿全园的弯弯曲曲的小径,这条小径联系了公园的十个主题园,也是一条公园的最佳游览路线,徜徉其间,公园的几乎所有特色景观与游憩活动都一一网罗。如果不是出于整体的考虑,为何设计者在设计道路这种线性要素设计时,要采用自由式小径与规则式大路的结合手法呢?>

  3、 面。面的要素就是十个主题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雾园、竹园等。其中的三个:沙丘园、空中杂技园、龙园是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沙丘园把孩子按年龄分成了两组,稍微大点的孩子可以在波浪形的塑胶场地上玩滑轮、爬坡等,波浪形的侧面有攀爬架、滚筒等,还在有些地方设置了望远镜、高度各异的坐凳等游玩设施。小些的孩子在另一个区域由家长陪同,可以在沙坑上、大气垫床,还有边上的组合器械上玩耍。龙园有抽象龙型的雕 塑在园中穿梭,孩子们在龙的上面上窜下跳。空中杂技园有许多大小各异的下装弹簧的弹跳圆凳,孩子们在上面蹦跳,为找身体平衡,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杂技动作。乐园里欢笑不断,为公园带来了欢快、热闹的气氛。点和线是整体性的体现,那面便是功能性的体现。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出具有不同趣味性和不同针对性地场地和项目。功能性和整体性的完美结合,在拉维莱特公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阐述。>

  >

  >

  拉维拉特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建成后的拉维莱特公园向我们展示了法国的优雅、巴黎的现代、热情奔放,具体到音乐、绘画、雕塑等,甚至还有被认为是最优雅的语言——法语的展示。屈米明显已经完整地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个公园虽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古典式园林的强烈,但各要素内部的整体性是不可否认的。并且公园丰富多姿的功能成为了吸引各地游人的重要保证。这一切无一不在为我们讲述功能性与整体性并行不悖的关系。

  学景观的学生肯定不会对彼得·沃克感到陌生,他是极简主义的领头人。沃克将极简主义解释为:物即其本身。“我们一贯秉承的原则是把景观设计当成一门艺术,如同绘画和雕塑。……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其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中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设计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它的形式。”从理念的阐述中,沃克便把功能放置在了第一位。“从功能到形式”是所有大师和前辈给予晚辈的忠告,一个场地的设计是否得宜,往往是从人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满足而断定的。但随着我们阅历的渐增,学识的益积,我们开始学会了“从形式到功能”,这时,中欧体育并不是说功能不再处于第一位,而是我们已经入门,功能的概念已经烂熟于心,不需要个个细分也能很好地营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空间。

  哈佛大学的泰纳喷泉,位于哈佛校园的一个人行步道交叉处,由159块 花岗岩大卵石组成。整个石阵被精心布置在沥青路和草坪的交接处,石身的一部分被埋于地下,这些石块就像慢慢地顺势蔓延到草坪上一样,在绿草间大树下延伸, 自然融合得就像是从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这就是一种整体大局观的体现,让设计与环境相互协调,设计与自然的结合。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生态观念越发重要, 这便更加强调我们要用整体全局观去进行设计,让设计融于自然,显得自然,这便是沃克在设计中带给我们的整体感。这个喷泉既可作为景观上的视觉对景,还可以 进入成为一个休憩的空间,透过水雾,周边环境又可以产生一个不同的观景感受。

  第二个,我想提出的人是巴西的景观设计师布雷。世人对罗伯特·布雷·马克思的评价是“如果有一个景观设计师能够代表20世纪的话,那么他一定是罗伯特·布雷·马克斯,他的作品是现代纪元的代表。” 布雷是一位画家,他的景观作品就像大地上的绘画。位于里约热内卢的科帕卡巴纳海滨大道是其代表作之一,站在马路上望去,黑白两色的石头铺成的波浪蜿蜒伸向远方,一直绵延数英里,从半空中看,就像一幅巨大的二维抽象画,充满现代感的艺术图形组合,为城市打造出一条美丽而壮观的海岸线。波浪状的图案是与海浪的完美融合,起伏蜿蜒而蔓延海岸,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正是布雷站在海边上,对整体感的一种大尺度把握。而亲水观海,群众集会,密友交谈等功能,在这条绵延深远的海滨大道上的皆可满足。整体与功能的亲和再次得以体现。

  其实,题主对功能的重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意识,因为随着见地地增多,我们盲目对的模仿,往往会忽略了最初的功能满足,曾看见过一些同学的设计,由于过分追求形式上的酷炫,而导致了我在研磨他的设计时,连实质可以步行的园路都没有,这种设计投入到实际项目中是万万不可行的,因为连人的基本需求都没有满足,而何德何能可以评价为一个好的设计呢?但是,整体和形式,却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上面一系列的举证,整体只是思考方面上的大局把握,是对你设计进行引导的明灯。在设计中,将景观先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些也是一个整体的设计。就好像我曾做过的一个社区公园的课题,我的主题定位为“花海”,在设计中,我不断紧扣这一主题进行设计,远观花则设草坪,近闻花而设花坛,位于休憩空间旁则可摸可赏,位于座椅树池旁则萦绕身旁,河之彼岸则远观而不得,不都是一些空间功能的营造,同时对我整体大局的层层把握吗?

  在景观设计中,有种种要素,植物要素,色彩要素,形式要素,水体要素,山水要素,建筑要素……为了确保整体,我认为,在设计之前定主题,定思想最为重要,然后以相同的要素复制、变形、重叠、相交,以其他要素予以辅助既可。轴线的设计,是把握整体比较容易的一步,然而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并不绝对,在你的轴线上,没有采用节奏感、序列感其实也是对整体的一个割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欧体育,我们可以说在我的设计轴线上,采用相同的景观要素,如景墙,在入口,景墙为起,在过渡空间,景墙为承,在主节点处,景墙为高潮最盛,在尽端,景墙为合,于游人而言,你的设计一直在引导我前行,引导我探索,层层呼应,息息相关,谁又能质疑你的整体性?

  景观设计,其实是室内到室外的过渡和延伸,和房屋的起源一样,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最好的设计,并不是你的设计有多么奇巧,多么精美,而是在于你的设计是否让人感受到最舒适,最放松。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而作为景观设计师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的头脑去弥补这个地球日渐消散的绿色,让人能够生生不息、代代不灭。

  首先,其实大学本科的教育更倾向于通识教育,传递的更多是普适标准——确保学生即使不跳出这个原则的圈子去做也能够不出大错。

  “整体感”这个词似乎正好就是设计领域的“普适标准”。记得学素描时老师会强调画面的整体意识,不要一直对局部进行刻画,而要从全局的角度对画面的每个物体的明暗、形体进行统一和取舍;学色彩基础画水粉被告知要注重画面色调的统一性;学平面构成知道可以利用相似色,或通过某一图形或者色彩在版面不同位置重复出现的方法强调视觉的整体性……所以,通俗来讲“整体感”这个词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义,但是在跟设计沾边的领域却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原则。

  然而在学习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时代的作业也好考试也罢大家上来接触的大多是平立剖等图面的绘制和表达,方案好坏也多以此进行评判,所以设计的过程难免会陷入二维的图像思维中。由此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可能会使人在无意识中认为整体感就是指二维图面(尤其是平面)均衡统一的构成感。

  其实,从逻辑演变上看,设计的流程先是根据场地的现状条件进行分析,再由此得出合理的功能布局,最后赋予不同功能空间以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方面由于设计是推导功能之后赋予形式的过程,因此追求形式与追求功能并不矛盾;另一方面,景观设计中的整体感由此可分为功能的整体感和形式的整体感2个部分。

  景观设计通过运用不同元素对空间环境进行人为介入改造,为的还是让使用者能够在其中进行相应的活动,因此一个方案的功能是否完整还是比较重要的。就如同一个园艺疗法花园和一个普通市政广场,由于面对的人群和具有的使用目的不同,其中的功能布局自然各不相同。具体这方面的整体感该如何满足,请参见其他答主的回答。

  我想说的是,当设计方案的功能整体感已经实现,可以遵循形式的整体感进行设计,也可以跳脱形式整体感的束缚,以一种更感性的思维进行设计。比如The Australian Garden的平面图,如果抛开项目背景的话,我们会发现方案里面有各种类别的土壤、各种颜色的植物、各种形状的空间甚至大地艺术……从形式上看这无疑给人一种堆砌杂糅不整体的感觉。

  但是,从方案背景和设计理念来看,设计者设立的是“从海洋到沙漠”的主题,借设计表现的就是澳洲森林、海洋、湖泊、沙漠等不同风景的魅力,所以从这里看形式感的不整体反而有力突出了设计者的意图,带给人们丰富的游览体验。[2]

  当功能确定后,形式是否整体则否取决于设计者的目的。遵循形式的整体感,便于设计者在高强度短周期的设计行为中相对快速的推演出不同方案用于后续筛选和深化,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之如同开头提到的“普世标准说”,整体感作为设计领域的基本思想,对其掌控的程度自然也是现今很多入门考试对于人们设计基本功的考察标准之一,所以诸如学生时期的作业和快题考试则多遵循这一点。

  至于把握形式整体感的具体方式呢~~其他答主同样已经解答的非~常之详细了= =,所以相关内容也请参考该问题的其他回答orz……除此之外,最最基本的方法其实《从概念到形式》和《独立式住宅环境景观设计》这两本书里都做了专门的详细介绍(甚至平面构成里对比/重复/渐变/均衡/统一的原则都可以用到形式的整体感中)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fig.6 建立在相同功能之上的各类场地形式构成,有利于快速生成多方案并进行比较[2]

  另外,随着场地尺度的增大,形式上的整体感更多仅存在于平面图或鸟瞰图上,而其对人们的实际空间体验影响则逐渐减弱——类似于人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于沙漠凭感觉直走而陷入“鬼打墙”的窘境——使用者对于空间边缘是弧线或者直线变得愈发不敏感。

  因此,对方案形式整体感的刻意注重也可以说是有针对性的“政治”需要——比如场地方案以具有某种当地吉祥寓意的图案形态进行构成;又比如题主提到的多出现在纪念性场地、政府广场、特定地区的入口等地的轴线,从设计本身来看是出于对场所的性质和整体基调考虑,而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种具有鲜明控制力的形式则是凸显权利的有效手段——因此注重形式的整体感不失为一种打动甲方的方法。

  fig.7 青海原子城的前三版方案的平面在保证整体性的前提下均加入了反映场地文脉的图形纹样[3]

  总而言之,由于风景园林学相较其他学科还是缺乏一些定量的条件和标准来约束设计的最终生成,设计过程不可避免受到感性因素的影响,所以造成了同一块场地的方案形态以百花齐放的态势呈现出来。整体感作为设计好坏的评判标准之一无疑为人们进行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依据,能够让人们相对快速的入门,这也是普适标准的价值所在。但是,我认为想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也许则需要跳出这个基础的圈子,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和学习不同的设计理念,这样才有助于专业上的全面成长吧~

  设计整体性是个难题,涉及内容太多,不过好在有些不完善的心得,从个人从业和教学的经验以及个人思考来阐释,可以从三点来展开。一:树立正确的整体观,二:掌控整体化设计手法,三:表现表达的整体统一(第四点作为扩充)

  1. 整体感的追求不是仅仅出于对图面的考量,而是为了更优的空间布局,更好的融入场地,更大的综合效应

  一个景观方案设计虽然艺术性承载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景观场地之于城市,之于乡村,之于所处的人居环境,只是整个系统的一小部分。抛开感性和艺术的部分,理性和科学的内容才是整体性体现的重点所在。你可以自顾自的把你的设计当作唯一的系统,也可以把你的设计与人居环境关联起来成为整个系统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整体性就显得不再那么狭隘。自身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同时作为大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与大系统的整体性也成为了需要斟酌的一个重点。

  而系统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当我们处理好方案自身的整体性,以及方案与环境的综合整体性的时候,会使得方案呈现出更优的空间布局,更好的融入场地,更大的综合效应!中欧体育实现1+12的综合人居正效应。

  2. 形式统一是可以呈现整体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始终只是个手段,而绝非整体性的本质。图形的统一、设计要素的统一固然能带来一定的整体观,但这也不是根本目的,本末倒置,容易走火入魔。手段不是目的,形式与效应并无正关联。

  jamescorner,在参与Tongva Park 的设计时候,过程提出了三个不同类型的设计方案

  三个完全不同形式的设计方案,形式在各自的方案中仅仅做到了表皮与媒介的作用,而方案自身的合理性却呈现出高度的一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一直常说的,当过多关注形式景观设计,内容容易迷失。

  把眼睛放在基地范围内观察,往往容易自我,好比大量自闭的城市公园,你去看他们的方案,都是很有整体性的,但是如果放到一个城市尺度去考量,就会发现,作为整个城市系统部分应该承担作用的缺失。缺少了大视野与格局,让我们只管自己的整体性,并非明智之举。

  基于以上的大视野整体思考,思考的内容应该不局限形式,如何实现功能与周边的互动,整体考量?如何实现空间与周边的关联,整体联动?如何组织周边的视线空间,整体定局?如何利用基地的要素充分利用?……

  两张图呈现的两个连续方案,在形式上、流线上呈现出整体性,这也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整体性。

  形式一致的整体性多数时候是大家能够理解整体性的全部。而我通篇的表达是为了告诉大家,其实这仅仅是个表象,过分执迷于此只怕是要吃亏。

  同样的一个案例,在corner的三个方案被筛选后,中欧体育敲定了一个设计方案,设计的概念以致于要素的形式都呈现出较为高度是一致性。

  通篇的方案强调了一个叫BAY(湾)的概念,当然概念与形式自然也是一致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诠释整体性这个主题。十个不同的功能,通过bay的概念,整合统一,高手之作。这十个功能与概念融合后的翻译大致为:阳光草坪湾,悬崖远眺湾,自行停车湾,公厕服务湾,室外咖啡湾、儿童嬉戏湾、村庄互动湾、景观水乐湾、公交停车湾、野炊烧烤湾。功能和空间做到了一致,整体性更为突出。

  湾作为一个概念贯穿了功能空间,而曲线的流线设计与湾的概念以及场地的行人需求也呈现出一致性。叠加的各类要素虽略显零散,实则有较为深入的设计思考。

  这里的元素指的是植被要素、景观小品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要素,位于南加州的特殊气候,对植物的要求是基于地域性的关联。热带植物的特征展示了植物在整体性中承载的作用。

  没有象国内一样到处是定制的同款小品要素,而是呈现出形式上高度一致的整体性,这也是保证一个项目品质的关键所在,如果看国内成功的景观案例,这个特点肯定在那些案例中可以找到位置。

  表现表达作为设计的包装手段必不可少。如何更好的表达你的整体性考虑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你的老师说你的设计缺少整体性,抛开方案本身,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你的表现使得你的方案显得零散,缺乏整体性。其实设计整体性的缺乏,也可以通过表达整体性的强化得到改善,甚至遮蔽。不过我不是要告诉你怎么遮盖瑕疵。我要告诉你如何让你的表现与表达与你的方案呈现一致性。这个问题我曾经也写过一个BIG的案例。

  1)突出与环境的整体性——摩尔广场的设计在表达上,没有忽略城市空间的关联,而是通过一体化的形式,全面诠释自身方案的设计考虑,做到设计、表达的整体统一性。

  即便方案做的渣一点,擅长了表现表达的以后,有时候也可以蒙混过关。好比大量的出国作品集,其实有时候自己对方案的意图与观点并不是特别明确,但是能画出看似逻辑的分析图依然可以获得offer是一个道理。不管怎样,你总得有点手段与方法的。

  这么技术性强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和快速设计扯上边。。。而且回答的内容,多数和整体性无关啊。。。

  设计部分的内容和上面的陈述并无二致,只是内容和范围会稍微小一些。更多的是从表现表达,设计风格上阐释。

  分享一张同学的快题,采用了非常规的自由式的构图形式,一个雕塑艺术中心绿地的设计方案,周边都是商业办公+雕塑艺术工作室之类。自由的风格与周边的艺术氛围更为契合,当然更多考虑了周边场地的流线关系,构筑物与雕塑的呈现,也体现了设计题目自身的主题与特征,可以说在整体性上做的还是不错的。不足之处就不做多言了。不是说周边是方方正正的场地,设计就只能是方方正正,不然这个世界也真实太无趣了。

  选择一个主题色来整体设计是一个讨巧的方法,选择相同的构成要素来充实剖面、平面、透视、分析会让整个图面逼格大涨,同时巧妙的提高了图纸的整体性。

  快题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考核手段,本质还是在设计,套路什么的随便听听好了,修炼自我才是最重要的。(跑题了)

  我从四个方面对整体性进行阐述,一:树立正确的整体观,二:掌控整体化设计手法,三:表现表达的整体统一,四:快速设计的整体手段。涵盖了视野的整体思考、根植场地的系统设计、视线整体、建设分期整体、景观要素的一致、设计概念的一致、设计语言的一致等等内容。

  可能景观设计并不是需要刻意的通过某某条件去牵强的增加整体感,因为大众所能感知到舒服的体验都是均衡协调的。

  所以,景观设计的整体感可以理解为景观要素的均衡,景观分区的协调,景观风格的适配。

  景观可以成为艺术,但景观是普通群众能触摸感知到的艺术。画的了一张漂亮的平面图,也应该为施工完成的景观负责。

Copyright © 2012-2023 中欧体育(中国)官网入口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