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新闻分类
景观设计思考合集12篇

  建筑与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地形要素。地形是建筑与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要素,是设计的基础。所谓地形,是指各种地表、地理性状。除了考虑它的外在形貌,还要充分考虑它的地质构成等。设计时可以适当的改造地形,引导人的视线,拓展人们的视野。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充分考虑因素的限制。基本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科学合理;要考虑建筑与景观的容量。建筑与景观的容量主要取决于容纳人的数量;最后要考虑经济因素,要根据设计目的,地貌地质,以及建筑和景观承受的人数,科学的设计,力求经济性与实用性兼备。植物要素。“植物要素的科学运用,不但能够营造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空间,也能创造出具有独特意义的功能空间。”植物是建筑风景中重要的自然要素,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它包括草坪以及各种大、小树木等。大小高矮、形态各异、色彩斑斓、质地等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达到多样化的审美效果,植被的合理运用还可以改善局部气候环境,形成舒适愉悦的环境等。当然在植被设计时,应遵循一个原则,维护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设计时还要考虑植物数量上的配置,配置要合理,要适度。对于植物素材的品种应考虑多样化,乔木、花卉、灌木等,还有花木的季节性,合理的种类搭配,可以衬托建筑的美,形成优美的建筑环境。水要素。“水体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生命源于水,人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要体现人与水的密切关系,人对水的特殊感情,“亲水设计”可以充分运用水的审美及精神功能,营造灵动的景观。水体设计可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两种各有特点,静显示出安详,动体现出灵性。而实际设计中受环境制约比较大,所以以静态水景为主要形式,平静安恬或寂静深远是静态水追求的高境界。水的设计还要与其它景物互相配合映衬,使水呈现动态的美,充满活力。比如在水中放置一些浮游动物,如游鱼,也可以在水中放置一些植物,如水藻睡莲之类。怡然自得的游鱼,富有绿意的芙蕖睡莲,倒影水中的明月,形成活脱脱的一个“生态馆”。水是建筑与景观设计结合中最富生机的因素,无水不活,无水不灵,让建筑与景观充分满足人类喜水的天性。道路及其它要素。景观的道路,是指景观中道路、广场等铺装地坪。景观道路与城市道路有着很大的区别,它除了要具备交通、运输功能外,还有审美上的要求:游览功能、休憩功能等。道路是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景观的骨架与网络。道路的规划设计,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景观的面貌与风格。比如苏州古典园林的道路,它讲究峰回路转;凡尔赛宫则与之不同,它讲究平面效果。建筑中的道路设计要根据其功能选择不同的形式与风格,也可因循地形地貌或迂回曲折,或者呈直线状。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还有其它要素,如设施小品的运用等,我们要充分考虑和挖掘建筑与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使两者结合。那么两者融合建设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设计构思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现代建筑与景观设计注重原创性,要求设计有新意、有亮点、并且具有鲜明性的时代感。所以在设计立意构思时,要运用巧妙、独到的思维,不应因循守旧或者刻意模仿。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寻找构思的灵感,从大自然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大自然是最原始的灵感源泉,我们要利用大自然的无限资源与无限的丰富性,捕捉大自然中最一手的设计素材,还要善于将现代的艺术思想理念运用到构思中。尤其是要构思好建筑与景观的空间。要构思好空间的划分和组合,要善于将单一的空间合理的分为复合式空间,善于将大空间优化成小空间。在总体上为建筑与景观两者的功能和布局的优化创造必要的条件。空间的划分与组合要有主次,疏与密相互错杂,利用曲折幽深的划分,增强设计的层次与深度。什么是层次与深度?“隔河看柳柳如烟”就是最形象的表述。

  布景主要通过“添”“障”“对”“借”等手段来实现。“添”即添景,“障”即障景。那什么是添景呢,打个比方,有一个景观假山,如果此处只有假山,中间或近处没有其它的景观,往往给人单调的感觉,缺乏层次。如果我们加上其它景色,效果就截然不同了,这就叫添景。障景就是影响美观的地方用景遮挡起来,“俗则屏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景,顾名思义,就是景观可以相对,这样就形成近景与远景的搭配,景致就深了,丰富了。借景就是将远处或他处的景借过来。达到景致横纵交错,空间层次丰富,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要善于渗透和延伸到建筑景观设计中,景与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隔。我们在设计时,要力求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样易于使景物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景观的延伸常常能带动人们视觉的扩展。比如我们可以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与地面一体化,互相延伸,连续不断,让人在无形中感觉景物发生了变化。

  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统一。有建筑无景,则建筑缺乏审美与艺术,我们要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景观设计着力于微观的景观空间,建筑设计着力于实体建筑,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我们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孤立开来,或者忽略景观设计的作用,把景观看作建筑陪衬,设计简单化,常态化,种些花草、来个雕塑、弄个喷泉缺乏景致的个性特征。更不能在建筑完成后,才匆匆设计景观。要实现持续性与生态性统一。设计者要有长远眼光,要认识到景观对提升建筑的潜在价值。要结合自然,充分考虑建筑环境的生态,尊重景观的地域性,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持续性与生态性统一。

  全球化发展的形势,要求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观念创新,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与人们的审美需求中,使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具有现代化的意识;要强化设计的技术理念。人口增加与资源减少的矛盾、人类情感与景观的融合,需要我们适应景观形式的变化,并将其转化成新的设计语言;要加强审美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高,使人们能够投入艺术审美活动中,人们不断在追求建筑的实用性与景观的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我们要将审美的生存观念渗透在设计中。

  滨水景观设计是指,距离水域空间200~300m范围内的空间,也可以将其延伸至距离水域1~2km范围内的空间。滨水区域是连接陆地和水域的主要部分,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时,要特别注重对其排水系统的设计,否则就会增加该区域的地表径流量,导致周围水系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它要求其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像海绵那样的弹性,最大限度地控制流入江河湖泊的降雨量,实现滨水区域中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

  1.1开放性滨水景观是连接城市和水域的主要区域,是整个城市公共绿地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是人们进行各种类型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1.2多样性为了平衡城市的用地情况,各个地区都在其城市滨水区域建立了多样化的娱乐场所、运输码头等,使得滨水区域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1.3生态敏感性为了确保整个滨水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植物景观设计成为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能够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同时,其景观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容易受到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严重的破坏。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滨水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水质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各种景观的设计更是相互不协调,没有充分发挥滨水景观亲水性的优势。海绵城市概念要求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滨水区域的自然特点,保护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体系,实现人类、自然、土地以及水资源的和谐相处。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如下:

  2.1防洪原则滨水景观设计完成之后,除了要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休闲和娱乐目的,还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当遇到强降雨天气时,能够避免洪水对滨水区域的威胁。

  2.2生态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学理念,以实现对当地环境的最大保护,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滨水环境景观的影响。

  2.3空间层次性原则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垂直方向景观的设计,如营造具有一定高度差的道路或者平台,增强人们对道路的立体感,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形的变化特点,设计不同高度的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垂直景观效果。

  2.4完整性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点线面的合理配置,实现城市、滨水区域和水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得到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有效解决了其水资源循环问题,实现了对滨水区域水资源的保护。图1给出了海绵城市概念下滨水景观中排水设计思路和传统情况下设计思路的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雨水得到了有效利用,其平均排放量降低了一半以上。

  3.1道路景观的海绵体设计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整个城市面积的10%~25%,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首先要解决道路海绵体的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法如下:首先,在道路土层上面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子,实现对各种渗透水的存储、过滤和导入。然后,架设具有较强导水性能的PP塑料管,并且采用网格铺设模式。最后,再铺设混凝土,道路上预留排水孔。这样雨水和空气能够方便和道路下面的土层进行循环,确保土层中各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实现对水资源净化和污染物分解的目的。

  3.2广场的海绵体设计广场属于城市景观之一,为了便于居民的行走和游憩,其地面一般采用硬质铺装材料,对雨水的渗透性较差。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广场景观设计,在选择铺装材料时,可以选择渗透吸水能力较强的铺装材料,实现对水资源有效涵养。目前,渗透性铺装材料在我国便道铺设中的应用较多。

  3.3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滨水空间中各生态斑块的联系和隔离,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态廊道,实现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效结合,营造大规模、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体系,为生物的迁徙和水资源的循环提供便利。如XX河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如下措施:(1)将沿河径流、水塘、低洼地作为湿地,纳入整个雨洪调蓄与净化系统,缓解城市内涝,回补河道景观用水,形成分级雨洪净化湿地。(2)其次,在园区内将城市休闲游憩与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相结合,建立连续的慢行网络,并改造断面形式,创造更多的亲水空间。(3)将滨河土地开发与河道整治相结合,以河道景观为契机,引导城市内部更新,提升土地价值,增强城市活力,促进湿地景观与城市宜居环境协同发展。(4)在修建河道的自然驳岸中,恢复河道生态状况与自净能力,重现河道的生命力。(5)净化缓冲周边水质坏境,结合XX河内围林地空间的组织,同周边的城市环境形成良好的交融关系,构筑成城市海绵绿肺,中心生态基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将调蓄设施与城市即有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结合在一起,有效降低了景观建设所需成本,同时注重对园区中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泥土水池的工程量,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另外,公园中心大面积的生态湿地,形成城市绿肺;水沟管网的雨水收集、水土涵养、泄洪防涝等功能,增加了城市的“蓝”、“绿”空间,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为城市带来较高的生态效益。总之,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海绵绿芯”理念,使城市公园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生态功能,不断延长城市绿线,增强城市中心绿色地块,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城市与自然互动,同时成为规划中新老城区的休闲绿色场地。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污染现象更加严重,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成为降低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方式。目前,海绵城市的概念在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也没有建立比较规范的标准。本文主要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城市滨水景观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其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文中还以道路景观、绿化带景观以及生态廊道的景观设计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滨海处,乐亭县境内。旅游区西临曹妃甸滨海新城,东接京唐港区,北面至滨海大道,南至渤海。国际旅游岛规划陆域面积40.75km、岛屿面积32.25krn2。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南部沿海重点旅游区——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国际旅游岛开发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开始进入市场;乐亭县渤海湾畔的金银滩,其沙质细柔、黄白相间,这里天蓝水碧、潮平沙软,是海浴、沙浴、日光浴胜地,亦是品尝海鲜、海钓赶海的旅游佳地,吸引着京津等地的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1)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现有资源多数处于初始粗放开发状态,景点起点不高,大部分旅游资源尚未完成深层次开发,显得单调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和休闲度假型项目。

  2)生态系统未得到良好保护。滨海岸线一带现状均为虾池用地,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沿岸植被严重减少,湿地退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充分发挥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地处京津冀重要区域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综合协调,将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洋生态之岛,海滨温泉之岛,海滨健康之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生态修复与湿地开发等多种生态建设手段,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区的协调发展。

  旅游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现城市生活的舞台。良好的规划设计作为旅游新区开发的第一步,必须确立新的规划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区的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1)生态的理念。注重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改善陆域海岸线的综合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态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阳光、沙滩、海上运动、温泉等旅游资源特色,强化滨海度假的休闲娱乐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观赏和教育,突出渔业风情特色,倡导游客的渔业风情体验、参与和互动,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参与。

  4)和谐的理念。改善原有渔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原有居民的经济利益,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1)海洋生态旅游特色。规划打造国际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观赏海岛生物、植物和鸟类的旅游基地。

  2)海滨温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规划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仅有的海滨温泉度假胜地。

  3)海滨健康休闲游特色。打造北方滨海地区重要的海滨游泳、日光浴、沙滩休闲运动、海上运动及其他休闲运动的场所。

  4)渔业风情游特色。利用现有资源,保留当地特色,形成北方滨海地区体验渔民风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规划区结构划分为“一轴两带一心五区”。一轴:乐北路旅游景区主轴;两带:海岸休闲景观带和滨海路旅游景观休闲带;一心:旅游景观中心;五区:西部的渔家风情旅游区、中部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南部的旅游商务休闲区、中东部的海滨旅游居住区和东部的海滨特色度假区。

  1)渔家风情区:位于规划范围西部,是以展示国际渔家文化,弘扬当地渔民的民生民俗,以渔业风情游和渔业特产商贸为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

  2)旅游商务休闲区:位于规划范围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码头、旅游服务中心、宾馆酒店等综合商业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

  4)海滨旅游居住区:位于规划范围东部,以承担旅游区的居住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主,借助毗邻旅游商务休闲区的优势发展度假村等职能,并建设高标准住宅。

  5)海滨特色度假区:位于规划范围最东端,规划建设游艇别墅、游艇俱乐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为核心的特色度假区;高标准的环境设计在完善旅游区功能结构的同时也能给居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游憩空间,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质。

  采用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将现状湿地分为三部分:自然湿地、养殖区湿地、河道湿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分别进行修复。通过生态修复,最大限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展现湿地独特景观,同时合理开发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区内河道疏浚与湿地修复形成的绿色生态主链、片状的生态绿地、防护绿地和星罗棋布、发散在各部位的点状绿地组成区内的绿地系统,组成“纵横交错”的绿地网络,与外部海、水、绿等生态系统紧密联系,为整个新区生态编织功能良好的绿肺。充分体现各种绿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渔家风情园生态绿地对界内提供绿色休闲、滨海开敞空间提供亲水空间与游憩空间外,结合商业区人流密集的开放空间,沿路组织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园;结合道路绿带、居住区绿地建立均匀密布的街头绿地、中心绿地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绿色游憩环境。

  城市节点应突出其城市的标识和窗ISl功能。重视节点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节点的个性特征。

  1)休闲娱乐码头标志节点:作为旅游区的特色观光休闲码头,突出周边的城市绿地景观作用。

  2)旅游区景观中心节点:以捞鱼尖中心广场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标建筑为中心,将周边的开敞空间、滨海栈道、配套服务、商务酒店、旅游码头、商务休闲区、产权酒店等不同功能区集聚于一体,使该节点成为城市环境最美、最具人气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今后将成为唐山乐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将给周围居民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游憩场所,也给外来游客带来轻松、健康、惬意的休闲空间。通过本次城市设计工作,为如何构筑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做了有益探索,我们得出几点结论。

  规划严格控制国际旅游岛内的旅游开发规模,充分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陆域滨海岸线的生态修复为基础,强化对滨海岸线中河道与生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与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时至今日,景观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须依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充分说明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自北京人学会使用火开始,人的行为对地球自然面貌而言多数为破坏作用;无论是作为一个生态规划师或者是景观规划师,都应该认识到现代技术由于轻率和不加思考地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设施,已经损坏了环境和降低了它的可居住性。比如最简单的杀虫剂、除草剂、洗涤剂和其它化学污染、放射性废弃物等。

  西蒙兹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于是返朴归真成为时尚。因此,随着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人们不得不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园林景观行业,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设计已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或是图纸上的空谈,而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具体到每个设计,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根据上海的研究,乔木与草坪的投资是1∶10,而产生的生态效应是30∶1,1hm2树木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2t、二氧化硫300kg,并产生氧气,吸收灰尘和蓄水,且树林里冬暖夏凉,空气湿润清新,是最让人舒适的环境。可见,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要位置。生态主义已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其创造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生态设计意味着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遵循生命的规律,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但是这个最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所以生态设计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个方向的努力。

  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例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或者利用自然净化的机理设计各种人工湿地,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使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每个人都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正如城市规划从“控制式”向“协调式”发展,从“物质型”向“综合型”发展一样,景观规划设计也需要各个阶层的参与。从本质上讲,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使园林植物在城市环境中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起着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对设计师而言,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真正做到园林、城市、人三者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以设计市场中,最常见到的住宅小区为例: 日常景观中, 人们对周围的景物观察以成角透视为主。由于许多建筑物的相距较近,彼此遮挡,人们从远处观察建筑物机会并不多,普通的市民对建筑物的体量特征谈不上有充分把握。在设计中往往都是借助模型及鸟瞰图来把握整体。通常观察的视点较高,容易造成人们过分的关注彼此之间的关联性。而且在总图中,建筑体量并不是直观的反映,在许多区域设计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到阴影对景观效果表达所造成的消极作用,和对植物生长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我们会经常在媒体看到,我国某地区兴建的市民广场,规模是如何之大,档次是如何之高,可是当看到设计图稿或实景照片是,感觉上就让人哑然失笑了,在设计施工上都犯了“平面化”的幼稚病。尺度上通常显得过于的巨大,大多采用的都是几乎完全对称的手法,再加上一些形式的所谓的标志性节点,使整个广场没有了亲和力。虽然美其名曰“市民广场”,但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细节设计, 都是些光秃秃的花岗岩铺地和极少的休息设施,及为了构图而出现大量人为的高差,这能够让市民真正享用到广场所带来的好处吗? 甚至许多的缺水北方的城市也流行那些几何化、超尺度的广场,用大面积的平整草坪来彰显广场的宏大。抛开环境、经济帐不算,就设计的本身而言,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不仅与周边的建筑、路网结合的十分生硬,连最重要的空间感受也不尽人意。概括而言,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过分讲究追求对景、几何性,对于原有地形、地貌不够尊重,造成开挖量无谓的增加。由于没有考虑自然起坡、植被的遮挡等诸多因素,许多的图纸上的景观设计重点其实不能够得到真实的反映。

  不少设计无论是规划规模的大小,还是场地的性质机用途都用同一的手法,造成园林景观风格上的迷失,其主要的表现在对概念的炒作上。无论德国简洁风格,还是法国浪漫情调都只是简单地复制概念,却没有在实际设计中体现出来概念所应表达的文化与内涵。

  设计人员认为园林设计追求的是景观效果, 而忽视 既经济适用又美观大方 的原则。认为工程造价控制, 那是经济技术人员的事, 而概预算人员也认为, 按通常做法, 只要设计图纸完成后, 根据图纸和有关定额文件取费标准编制设计预算就行了。

  虽然图面漂亮, 而实际感受中, 尺度却不宜人。主要表现为花坛和水池的边角过于锐利; 广场的大理石地面光滑; 步行道高低错落; 水池周围没有护栏;还有对气候、土壤、水文、地下基础设施等环境基础资料掌握不充分,对历史人文景观与现实环境调查不够深入, 致使设计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在施工阶段不得不进行设计变更,甚至重新设计,使得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等。也许设计师更多的是从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把它们当成艺术品看待,但是对于居住者而言, 更看重的是这些景观是否安全、实用。

  城市绿化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因此城市应该根据自己的规模规划与城市规模相匹配的绿地,在布局城市花园时,不应把一个品种 一个品种的植物一畦一畦地排列栽植,而应按植物自然群落的规律栽植,才显得自然有趣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实用,因此必须注意生态型需求,在建筑用料的选择上应考虑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等特点其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影响要最小,不要以贵为美以贵为好 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本色,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居民的审美趋同性,只有充分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结合传统文化来进行设计,才能够得到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设计。现代景观设计应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一定要融合其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以及运用园林文学。

  作为设计实现过程,施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要注重施工方面。园林公司的内部要调整及完善结构,同时要培养规划设计施工这方面人才。其次,加强施工者与设计者的交流,尤其是设计者应该放下架子。现在似乎有些设计者有看不起施工者的倾向,不愿主动与施工者勾通,没有责任感,把一个项目的中标当作自己任务结束了。一个值得被人尊敬的设计师,应该参与施工,并对建成的景观进行仔细分析。

  优秀的景观作品、建筑和规划设计的成功,在于其“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应该抛去上的东西, 回归到创作思路、设计的本原及设计手法,少一点浮躁,多一份理性,并且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去思考和探究其中的原理,再归纳、总结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财富。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2个设计原则,即质量平衡原则和资源价值主导原则。在设计中不能忽视对资源可用性的开发,尽量以有价值的资源作为整个景观设计中的主导,在一个地区的有限资源上设计需要的人工景点。同时注意质量平衡原则,园林景观设计讲究移步移景,根据一步的频率既不能过多变换景物,也不能使景物变得呆板。在资源平衡和质量平衡的原则上,结合景观实际的资源把握质与量的平衡,避免出现居民的审美疲劳。

  园林景观设计中水资源通常很难回收利用,雨水是一种很少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喷泉和瀑布等景观的利用,应该在建筑物的屋顶多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再进行净化,既节约了地下水和自来水资源,又控制了城市的雨水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园林中有大量的观赏植物需要养护,这就更离不开水,园林维护可以采用节水装置,例如滴管节水,喷灌面积扩大的同时大约还能节约40%的水资源,滴灌的水可以来源于居民用水和生活污水,这些都不会影响地面的景观,瀑布的水资源可以通过水循环重复利用。

  为了减少能源损耗,采用节能措施减少大规模的夜景照明,一些园林景观植物生长在夜间不适宜太多照明,减少夜间照明不但可以节省电能还能减少光污染。电能可以通过太阳能或者是风力发电引进,太阳能和风力发电都是可再生能源,在照明景观灯上安装太阳能装置,利用风能和太阳能降低电能的输出,例如,在公园中可以设计太阳能发电景观墙,也可以根据独特的设计使节能装置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废弃的材料可以再次回收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

  园林景观设计中材料的优选关系到设计的总费用,基于节约理念,首先应该做好土地资源规划,综合各种因素开发土地资源。其次优化园林景观植物的配置,在道路边多种植树木,园内应该多植乔灌木。名贵花种虽然赏心,但是养护费用成本加大,适当减少名贵物种,多种植野生植物也是佳选。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可用空间也逐渐减少,现代城市也同样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的现象,因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节约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问题。基于此,该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一是合理规划。在设计施工前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原因,合理规划设计,从而有效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合理利用空间。该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以合理利用空间为宗旨,设计园林景观,为了有效节约土地资源,该园林建设工程设计了地下停车场,从而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有效节约了地上土地资源。三是加强垂直绿化及立体绿化。该园林建设工程加强对围墙、护坡、建筑墙体等地方的绿化,在这些位置种植爬藤类植物等,从而达到立体绿化的效果,有效增强了环境湿度,还能避免水土流失,同时起到美化的目的。

  近年来,“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而目前条件下,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且涉及很多内容。据调查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园林景观价值的体现。为此,笔者结合多年园林景观设计经验,谈谈有关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看法。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遵守以人为本设计原则,使园林景观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一方面设计时应进行综合的分析,通过科学的论证,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准确把握每个设计细节,争取营造清新、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设计时不仅从美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注重实用方面的考虑,要求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总之,将以人为本设计原则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在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同时,促进居住区稳定、健康、长远的发展。

  所谓科学布局原则,指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一方面应保证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不能给人视觉上的冲突,从而体现园林景观的美。另一方面,设计时应突出层次感、立体感,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园林景观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在提高园林景观叶面指数的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

  不同地区的居住区园林景观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为保证设计出的园林景观符合当地特点,设计时应遵守因地制宜原则,即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选择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既要保证设计出的景观效果美观度达到预期目标,又要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社会效益。

  通过研究发现,北方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作用的充分发挥。接下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逐一分析。

  居住区植物布局合理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临近街道的位置没有种植一些降噪、吸烟能力强的植物。很多地区种植的植物仅停留在绿化功能上,即,表面上郁郁葱葱的,但吸烟、降噪功能非常之差,各种车辆频繁来往给人们的居住造成较大干扰;其次,居住区内受各种因素影响,种植的植物在调节气候方面作用欠佳,在营造良好居住氛围上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北方一些地区居住园林景观设计时,处于经济因素考虑多选择比较廉价的植物,一方面无法充分体现出景观之美,另一方面由于树种单一,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非常有限。另外,部分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将重点放在了草坪的种植上,忽略了设计的层次性,最终无论在降噪防尘上,还是美化环境上远远达不到人们居住要求。

  设计居住区园林景观时,很多地区仅仅停留美观的营造上,缺乏对园林景观功能的考虑,即,设计的园林景观在色彩的搭配上,以及空间的利用上均比较合理,但功能比较欠缺。例如,设计的园林景观不能达到良好的防尘、抗噪效果,或者无法与现存的娱乐基础设施相协调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园林景观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针对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设计单位应在遵守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分析解决现有问题的对策,以改善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与质量。

  实践证明,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质量,会给园林景观质量,及后期功能的发挥造成直接影响,因此设计人员时设计人员应进行实地的考察,明确不同地形地貌情况,并结合规划要求进行设计。首先,设计居住区园林景观时,要求结合居住区面积大小及地势状况进行认真规划,合理布局,尤其在面临交通要道的一侧,为防止过往车辆影响人们的休息生活,应注重种植一些高大,防尘、降噪性能较强的植物;其次,居住区内景观的设计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即,合理搭配不同树种,一方面既要保证不同的季节能够形成不同的景观,例如,对天津地区来讲,可种植火炬树、合欢等。另一方面认真考虑不同树种优化环境能力的大小,进行合理搭配,以实现净化空气,营造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可种植女贞、复叶槭、国槐等树种,为人们的居住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

  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居住区园林景观比较频繁,因此,为防止树种单一造成的观赏性不高问题,设计人员设计景观时应多加避免。例如,设计时应结合预算情况,适当增加栽种树种,既要栽种高大挺拔的乔木树种,又要注重灌木的栽种。而且,还应栽种合适面积的草坪等。栽种乔木时可搭配种植落叶乔木和常青乔木,这样即便在冬季也能呈现郁郁葱葱的景象。例如,天津可种植的落叶乔木有:白蜡、国槐、栾树、臭椿等,可种植的常青乔木包括:北美香柏、华山松、雪松、白杆等。两种树种搭配起来,即便寒冷的冬天到来,也不会感觉园林景观的凄凉和单调。另外,如居住环境湿度比较大,可种植具有较强调湿性能的树种;如平时刮风机率较高可种植抗风能力的树种等;。总之,通过增加不同树种,构建不同的园林景观,最终实现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目的。

  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能仅停留在营造优美的外在景观上,而且还应加强对景观功能的考虑,以提高园林景观整体质量。例如,设计栽种树种时应考虑,除其能与周围环境良好的搭配外,还应分析其是否具备降噪、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通常情况下,需要乔木、灌木、草坪同时布局。不过需要注意一点,栽种乔木时应选择喜阳且具有较高透光率的树种,以降低其对下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确保其健康成长。对于下层植物则应选择喜荫的植物。例如,适合在天津种植的喜荫树种有:扶芳藤、常春藤、山荞麦、迎春等,具体情况树种应根据设计需要进行栽种。另外,为保证园林景观功能的完备性,应设计专门的运动区、休息区,并对其进行明确的划分。在运动区可设计网球场、羽毛球、篮球等场地;在休息区应设计赏景园林、下棋场所以及休息场地等,使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既能进行休闲的运动,又能休息,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压力也不断的增加,因此,怎样在居住区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是设计人员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同时,重视对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可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提升城市形象,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设计人员应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当地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为人们营造出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而做出应有贡献。

  长期以来,我国专业设置都存在着重复、混乱的现象,2012年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代码进行了重新制定,改变了这一现象,使得教学资源更加集中、整合,促进了国内教育体系的合理化发展,也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设计专业方面,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方面是两个相邻的学科,这两个专业在工作对象上不仅存在着联系与区别,还有非常深厚的学科历史渊源。在近代教育中,学科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确。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此作为依据与基础,对课程教学结构进行更深一步的细化,对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协调。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装饰与装潢、室内外装饰设计、环艺小品(场景雕塑)等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有时,对土地上的构筑物与塑造构筑物之间的空间艺术设计进行安排也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方面的尺度范围,可以是对小庭院进行设计,也可以是对某一区域进行规划,但在建筑方面的自然环境或者设计宏观方面的东西涉及到的还是比较少的。

  根据相关的教育教学以及工作经验,一个环境设计师不能只会设计建筑内外的装饰,景观设计师也不能只会设计外部空间,其工作范围亟待扩大。因此,这就给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的地面环境都可以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服务对象,总体设计层面也都可以是景观设计专业服务的对象,因此教育体系覆盖的内容范围就必须扩大,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外美术史、琉璃艺术、陶艺雕塑、摄影艺术等课程是艺术类专业的优势,在学生捕捉艺术感上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对人居环境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要将整体的环境要素有意识地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绝非对室外环境、建筑室内外装饰进行简单、孤立、单一的设计。与之相反的是,在设计建筑及其室内时,环艺专业的学生却能很好的掌握。所以对教学进行改革的一大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居环境设计的思路。

  在实际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传统的园林设计文化精髓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设计具有可以代表本土文化园林的时候,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创作训练,从而对环境设计专业暴露出来的重视效果而忽视内涵的缺陷进行弥补。因此,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将本土历史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并通过抽象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达到写实与写意并存的效果,可以与观众产生共鸣。

  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可以把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各种体现形式美的元素、装饰艺术的方法与技巧、建筑空间的理解与设计以及动静态五中感觉渗透到设计之中,使得包含景观建筑在内的整个环境下的园林艺术效果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园林景观课程的时候应该对环艺专业与建筑学专业中的室内设计教学思路进行借鉴,从而对学生的建筑空间思维能力进行强化,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也要更具有针对性,在学生的设计能力方面达到全面提升的目的。

  当前,许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计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城市规划原理与城市陆地系统规划等课程教学时环艺专业所缺少的,使得在规划规范与方法上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专业水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对课题进行设计的时候,有必要对环艺专业的学生增加这方面的知识点。

  环境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有许多课程是重复的,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专业课程的重复。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可以对环境设计的专业课程进行考量,对表现出来的针对性不足的课程予以删除。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方面是两个相邻的学科,这两个专业在工作对象上不仅存在着联系与区别,还有非常深厚的学科历史渊源。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要认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课程进行细化、整合与优化等,意在让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市场中走得更宽。

  [1]李田.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与教学的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5(2):81-83

  [2]曾丽娟.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系列课程改革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3(4):3-5

  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养生休闲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方式。山区已经不再是愚昧落后的象征,而是现代人致力于追求生态自由、向往亲近自然的生活场景与印迹。近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山区建设也得到很好的实施,促进了当地农村生态旅业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收入,山区建设也就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度假酒店设计自然也应当跟上形势的发展,尤其是要高度重视景观设计,为当地山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山区度假酒店地处山区,距离城市较远,而且大多交通状况不够便利。这类酒店经营的季节性非常强,而宾客一旦入住之后就会较长时间地居住其中,对于娱乐设施的要求非常高,对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非常大。山区度假酒店为了让宾客们能够有一个彻底放松的良好环境,在酒店设计中就会充分重视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融合。怎样结合山区的人文、景观、自然环境等,为宾客们提供更加富有特色的新奇度假体验,这就应当掌握好山区建设的主要规律。鉴于山区和平地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具有非常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山区建筑具备了良好的空间体验以及多个层次的景观,从而让山地建筑设计不再肤浅地运用平地酒店的设计方法,而是要推陈出新,设计出让人叹为观止的山区度假酒店产品。

  一是山区酒店景观设计应当与其所在环境环境融为一体。在山区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中,外在的环境已经成为设计之主体。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懂得欣赏与尊重具体环境,把酒店自身融合到环境之中,进而明确酒店建筑的定位以及功能,做到尽量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二是山区酒店景观设计应当与其所在地域特色融为一体。在山区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中,应当依据所在地域的自然特色,合理运用本地山区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让建筑能够融合于很有地域特色、自然气息的山区环境。三是山区酒店景观设计不仅要有技术上的支持,而且又要有艺术气息,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依据本地山区之人文特色,设计出更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切实把人文情怀渗透到酒店的景观设计之中。

  一是总体性原则。山区度假酒店景观对当地社会生态以及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中应当将其作为总体加以分析与研究。二是人本原则。如今,以人为本已成为山区度假酒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之一。唯有创建起人性化氛围,才能实现度假酒店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实现全面统一。三是生态原则。就生态平衡视角而言,山区度假酒店之中的景观作用是运用人为自然环境以创设一流的生态感受,形成高质量的生活空间。四是经济实用原则。酒店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到建设的成本以及今后长期维护之成本,以实现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明确山区度假酒店绿色景观设计的定位。要以此为基础,将绿色景观设计作为酒店设计中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点因素。绿色景观空间定位的重点是以山区度假酒店的自身建筑功用以及植被空间之变化加以确定。要运用绿色植物进行景观搭配,给入住的宾客以良好的享受,进而融入到山区的特有环境之中。

  二是选用体现当地山区自然条件特色的植物种类。在山区度假酒店设计中,应当全面考虑到土壤、气候、雨水等各种条件,特别是土壤与气候条件,这是影响到植物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要尽可能地利用当地山区的丰富的植物资源,就地取材,营造出能够体现本酒店自身风格的特点,同时也十分有利于控制今后景观维护的费用。

  三是考虑各类景观配置方式的充分结合。在对山区度假酒店实施设计的过程中,要切实避免出现单一化的配置形式,从而防止出现酒店景观的单一化。要依据环境的具体安排,依据各种不同类型植物的特有观赏价值,运用多种配置形式开展多种有机组合,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的酒店景观。不仅要对景观设计所需要的植物类别加以考量,而且还应当让植物色彩能够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给宾客以感官上的享受。所以,笔者觉得,山区度假酒店要以周边的自然绿色为基调,并以此为基础尽可能地丰富装饰用植物的色彩以及层次。

  四是实施山区度假酒店景观人性化设计。人们在度假中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亲近大自然,从而能够放松自身心情。对山区度假酒店而言,周边良好的自然资源以及原生态景色、极小的污染等均是让宾客们能够放松身心之重点,而优良的自然环境则是让度假者能够实现旅游目的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实施景观设计之时,应当尽可能地保留周边山区自然资源的原本面貌。在此基础上,对那些有所不足的空间环境实施合理改造。在山区度假酒店外的景观设计中则要运用人性化设计办法,以求尽可能地实现生态化与人性化程度,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本酒店的总体形象,而且还可运用良好的景观设计理念,让入住的宾客能更好地体会到山区的别样风情。

  综上所述,我国山区度假旅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山区旅游景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山区度假酒店,需要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景观设计,如此才能紧跟时展之大潮,为山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山区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上一定要具有鲜明的特色,实施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尤其是要在景观设计上充分尊重本地自然环境,积极传承和发展当地的独特历史文化,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人们不再只满足房屋的精致装修,开始关注居住区景观环境。从景观规划设计学角度来说有其必然性,其一,追求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其二,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提高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景观设计师,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从视觉景观形象、人的行为心理及环境生态绿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设计出舒适宜人的居住区环境。

  现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越来越关注景观建筑的营造、活动设施的选择、照明及室外小品的设计,这大大提升了住区环境质量,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基地环境景观及现状景观的考察力度不够、设计流于形式忽略使用功能、植物配置,未能实现生态化布局、活动场地忽略人的使用特点等现象。基于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现将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为了营造山水环绕的住区景观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一些居住区“挖湖堆山”大动土方。这样的大手笔会导致地表径流改变,造成景观要素营建与维护的障碍,此外基地现状景观的改变使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缺乏景观衔接。

  第二,有的开发商和设计师为了住区景观设计主题的独特性,通过营造磅礴气势的景观或者通过抽象图形造成的视觉冲击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追求壮观视觉效果的做法,忽略了为居民着想,未能根据人的尺度营造亲切的生态及人性空间。例如运用笔直的景观大道或世纪大道、加大步行道的宽度并在道路两旁种植高大乔木、摆放花钵、放置大型雕塑的方法来体现居住区的大气,这种做法忽略了景观细部处理,从而使其景观效果不明显又缺乏实用性。

  第三,某些居住区内集中布置面积过大的活动广场,忽略了使用群体的差异,违背了营造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设计师为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提高居民的使用率,集中布置广场以满足社区人们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娱乐等需求,从而导致硬质景观设计面积过大,软质景观面积减少,硬质铺装与绿化不能相融。如果广场内部再缺乏绿化,那么炎炎夏日无庇荫之处的广场必然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应该兼顾个人和群体使用的需要,也就是说要兼顾景观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集中布置的活动广场不能平衡各居住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步行距离过长会限制人们的出行,尤其是对使用广场频度较高的老人和儿童造成不便。

  第四,就现在的居住区景观来说,没能充分发挥绿化的作用。一方面景观绿化见缝插针未能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空旷的草地、单调的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不能实现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目标。另一方面没能借助绿化有效组织居住区的风道、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绿化在美化环境、构筑空间、组织视线、改善小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水景是高尚居住区的必备条件,一些居住区甚至加大水体面积以博得买家的喜爱,偌大的水面空无一物,硬质驳岸的僵硬与水体的柔美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在于设计者过于追求人工硬质景观而忽略了生态软质景观,显然,这种仅关注功能而忽略了生态性的设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水景设计应关注水体形态和生态理念的引入。

  (1)顺应地形,依山就势。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地形条件进行设计,根据地形坡级安排各功能分区,对各种活动内容进行划分,从而形成独特的居住区景观。若原有地形起伏,那么居住区所有建筑的正负零标高,建筑群随着地形起伏而起伏,各居住区之间以台阶或坡道连接,依地形特点布置水景,挡土墙结合雕塑或廊架设计以丰富竖向景观层次。若基地内地形较为平坦,可以小范围的改造地形创造微地形,结合植物布置丰富竖向层次,作为人们聊天聚会、体育锻炼、开展邻里交往的场所。

  (2)步道宜窄,以曲代直。居住区内的游步道处理应该考虑居民使用的舒适性,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步道宜窄使之更贴近人的尺度。此外步道宜曲不宜直,步道两旁应种植体态优美、枝叶舒展的乔灌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座椅或亭廊,布置一些尺度宜人的雕塑,线性婉转的道路令人们步行速度减慢,更加关注于景观空间内的细节,从而放松心情,使得住区环境可游可赏。

  (3)广场宜小,化整为零。居住区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小空间。首先应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在绿色组团中,使其更好地融于自然,这样不仅尺度适宜,也为单位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如果小区面积较小,集中布置的广场则应结合绿化设计,运用树阵化整为零,这样可获得更多的绿茵也会使广场的形式美感得到加强。其次,广场的形式不应过于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例如以圆为母题的广场,这样的形式极易与周围的建筑轮廓线产生冲突,会形成一系列难以处理的尖角空间,不利于植被栽植、材料铺装以及景点布置,应多用一些不规则的灵活构图方式,如利用折线形使植物景观与硬质景观穿插,尤其是广场与周围环境衔接部分宜隐不宜显,以此来减弱边界过渡的生硬感,更好地与居住区环境结合。

  (4)绿满全景,密植分层。从居住区视觉景观出发,应该利用绿化多作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可将绿化与基地内起伏的地形、蜿蜒的道路、自然的水体结合来布置活动游憩场地,也可做集中的带状绿地布局。从环境生态方面看,应该多种乔灌木,增加绿量,提供绿荫,多做立体化绿化,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到高为草皮、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结合地形布置,围合出自然而层次丰富的绿色空间。从人的行为活动方面看,可将绿化与活动场地结合,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如在绿荫下布置老人活动区与儿童活动区、散步聊天的林荫小道以及休息座椅等。

  (5)师法自然,巧用水景。居住区水景设计应该师法自然,所谓“师法”,蕴涵两重意思,一是在设计中有意识的模仿自然水景的形态,如自然河、湖、溪、涧。然后通过新材料新工艺重新诠释自然水体,这样可使居住区水景设计更贴近自然,有利于形成舒适放松的氛围。具体运用中应尽可能地用缓坡和植物营造出自然坡岸,水景旁的步道与水面若即若离、时隐时现,除了亲水平台,邻水步道与岸线米的距离,种植不阻挡视线的乔灌木丰富沿岸植物群落。二是在设计中有意模仿自然的渗透系统,发挥大自然的自能动性,补给景观用水,使之符合“生态主义”的设计原理。例如引入“雨水花园”的理念,经过合理的设计和维护来改善居住区景观环境。

  由于中国公路的迅速发展,公路桥梁也随之越来越多,桥梁的设计已经是公路桥梁工程中重要的环节,公路桥梁景观设计是保证桥梁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闻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它能以种种具体的艺术化的形式来追求一种神似的效果,凝聚着设计师的智慧和创造力。桥梁景观的美学特征在结构合理、满足通行功能的前提下,对景观元素进行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的联系等。

  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是桥梁景观设计的表现,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的木桥,60一70年代的拱桥,80年代的梁桥,90年代的斜拉桥,20世纪末的悬索桥和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梁造型都是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视觉美感被赋予了浓重的时代背景。

  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即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如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上的三面红旗、四川沪定桥的十三根铁索等无不显示出时代景观的物象特征,完全体现了时代精神,唤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追忆,物象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特征。

  我国的古典园林桥梁最能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在景观设计上十分注重”观”桥与桥上观“景”,景观由此体现了人、景观、环境的和谐,如程阳风雨桥集亭、廊、桥三者于一身,系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2台3墩4孔,墩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它既有古代百越族栏杆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工艺成分,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巧妙地展示了地域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不朽的人文精神。

  现在在桥梁设计业内存在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景观设计仅仅是桥梁设计里的后续过程,是在桥梁建设完成后对其进行“包装”,这是一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离开来的“错误”做法。这种做法常常是在已经建好的桥梁上强加装饰,为了美观而美观,这种做法只是表面上的处理,十分不得体。桥梁设计者应当在桥梁设计之初便把景观因素考虑进去,在进行桥位勘测时应对其周围的地质、地貌、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进行仔细考察,使桥梁的结构样貌与之相协调;同时还应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出发,从景观的高度提出桥型方案。

  有些部门过于追求“时代风尚”,再加上很多桥梁设计者对桥梁景观的理解存在误区,过于追求形式上效果,设计出了很多形式与结构不符,甚至是“四不像”的桥梁。例如在拱桥上附加梁板结构,在梁桥上附加索塔等等,这些都严重违背了桥梁设计的原则与规律。

  所谓“力”与“美”不协调就是只桥梁结构设计师和建筑师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都过于极端。结构设计师过于追求结构安全,缺乏艺术上的知识,认为“功能决定形式”,在进行桥梁设计时只考虑结构上是否满足要求,认为结构合理的东西就是美的。这样就导致设计出来的桥梁,其各部分的结构尺寸过大,比列严重失调,与环境不协调等等。而建筑师大多都是艺术家,他们过于追求艺术上的灵感与创作,而忽视了结构上的基本要求。

  利用混凝土板、花岗石、钢材等材料,对桥梁构件进行修饰、遮盖、诱导,如梁桥挂板装饰后变为“拱桥”。挂板遮盖了连续梁支座等干扰视线的部件,并辅以线条和颜色对“拱线”进行诱导、突出,使桥梁与人工湖及周边建筑环境更加协调,达到最佳装饰效果。

  有时在平原开阔地区为了突出桥梁重组环境的作用,采用强调法,利用中承式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方案来达到突出、强调的效果,如郑州新区的连续梁桥通过外侧钢管装饰为“拱桥”。

  材质、颜色的改变混凝土桥梁的梁体、墩柱、桥台、栏杆等部件都是桥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面色彩和质感对桥梁整体景观效果影响较大。混凝土结构施工后表面常有色彩不均、蜂窝麻面、接缝错台等瑕疵,在白天和夜间灯光下暴露无遗。这些材料自身和施工缺陷如同一群苍蝇一样,使观察者难以产生美感,更谈不上景观了。

  柱式及其装饰构件作为该城市建筑风格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强化建筑的地域性,充分表达建筑所蕴含的意义,是具有识别、度量和象征作用的造型元素。将欧式建筑中三段式立柱及圆拱门设计融入主桥桥塔的设计中主桥桥塔景观造型是在主体结构外包裹装饰性金属构架,这种处理手法不仅易于桥塔造型的塑造,且形成混凝土材质与钢材质的对比。

  主桥桥塔景观造型是在主体结构外包裹装饰性金属构架,这种处理手法不仅易于桥塔造型的塑造,且形成混凝土材质与钢材质的对比。

  桥梁的色彩通常选用灰色、白色,很少选用有明确色彩倾向的颜色,如红色、蓝色、黄色等。但该城市的建筑色彩丰富,从城市景观中概括出4种常运用于建筑的色彩,分别是深绿色、砖红色、米黄色以及褐色,其中索菲亚教堂穹顶的深绿色给设计师带来了灵感。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主桥所处环境空旷,再加上该城市气候寒冷,一旦入冬,江面结冰,植物枯萎,一片孤冷凄凉的景象。建议选用富有生机、寓意繁荣的颜色,以缓解环境带给人的凄冷之感。

  为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人文特征,在造型细节方面充分运用具有该城市特色的形式、构件和工艺,达到桥梁建筑造型与城市艺术内涵的完美统一。该城市建筑风格结合俄罗斯美学特点融入欧式古典主义哥德式风格,突显层次、浮雕、拱门等形式,在石造建筑上发扬光大。柱式及其装饰形态作为该城市近代建筑风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兼有文化特征,它能够强化建筑的表现意图和表现方式,充分表达建筑装饰所蕴含的丰富语义,是具有识别、度量和象征作用的装饰构件。

  桥梁结构构造与桥梁景观设计是桥梁整体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两者始终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当中。桥梁的建设环境是桥梁结构构造的决定性因素,在满足建设条件的前提下,桥梁景观是提升桥梁整体美感的主要手法。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桥梁建设或消减法加以修饰。然而设计者往往不可忽略的还包括当地的民族文化,在一些具有强烈民俗特色的地区,桥梁的景观设计从设计思路的抽象象征意义到针对细部的具体造型特点,甚至桥梁整体的色调方面。都应突出当地的文化色彩。

  公路桥梁景观设计在公路桥梁工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加强公路桥梁景观的设计水平,可以为桥梁的工程质量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城市景观、城市广场、城市雕塑等城市公共艺术也快速的发展了起来。城市景观雕塑直接介入了城市环境的营造,使之成为丰富和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完善城市机能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依托于城市景观、城市广场的景观雕塑的设计思路以及表现形式也将逐步走向成熟。城市雕塑作为雕塑造型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过去的岁月中主要承载着记录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迹、社会发展片段等功能。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中,其门类和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特别是抽象作品的大量涌现,使得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关于中国城市雕塑的研究工作正在火热开展,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国内一些著名的建筑学家、艺术理论家以及部分文化工作者也纷纷著文,参与到城市雕塑的研讨中来,为新时期城市雕塑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1995年创刊的《雕塑》杂志为中国城市雕塑的理论建设提供了阵地,而历届的雕塑论坛也为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开辟了自由开放的学术空间。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多城市雕塑在视觉形式上仍是对社会写实艺术的描述,并未打破传统的束缚,部分城市雕塑仅仅作为纪念性雕塑和园林小品雕塑的形式存在,这不但是形式上的单一,更是一种静止状态的作品,孤立存在而未能将作品本身的价值体现出来,更有一些城市或地方的雕塑作品过于追求形体的高、大,整体背离了周围的环境,破坏了周边建筑、景观的统一,仅仅只是摆设,忽略了城市雕塑原本所应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有必要提出对城市雕塑投入活动的空间,促使作品与社会之间、与人之间有一种对话的权利和能力,实现城市雕塑景观化。

  60年代末,西方大地艺术的发展给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一些极少主义流派的雕塑家对于在展厅里放置单一形式的雕塑并不满足,他们开始寻求画廊之外的新的艺术发展形式。于是,出现了一批英国和美国的艺术家他们选择走向自然,远离博物馆和展厅,尝试在大自然当中制造巨大的雕塑,通过把创作主题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以无比恢宏的尺度去建构大自然的视觉新秩序。大地艺术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达到了雕塑与景观的融合。20世纪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日裔美国人野口勇(IsamuNoguchi)曾说:“我喜欢想像把园林当作空间的雕塑。”他的大部分雕塑作品都很好的体现了雕塑和景观设计的结合。城市雕塑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存在,源于雕塑家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及美学构成形式的再创造性活动。城市雕塑景观化不同于原有的雕塑体现,雕塑景观化主要是在特点的空间环境下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展示空间的艺术价值不再局限于雕塑本身,而在于整体空间环境的艺术传播,限定与再创造,运用艺术法则和审美创造出新的艺术环境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认为,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应当满足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审美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雕塑的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特殊环境空间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到大众与雕塑的互动参与问题。只有当雕塑对同一空间下的所有环境要素加以整合利用时,才能够真正达到雕塑与景观的统一。当公众能真正融入其中并参与其中时,人、雕塑、景观的距离将完全消失,城市雕塑也不再仅仅是环境空间、公共艺术空间和人文景观空间等大环境中的点缀或补白,而是成为了城市、园林总体规划的一部分。雕塑的景观化是一种融入与融合,雕塑作品融入城市环境之中,与周围的山石、树木、河流、阳光等自然因素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法]卡特林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中欧体育中欧体育中欧体育

Copyright © 2012-2023 中欧体育(中国)官网入口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