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字技术时代;绘画造型语言;艺术素养;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思维;应用
当下,在数字技术增益人类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行知模式带来挑战。技术的高速进步往往超越了人类心理的进化速度,使人类对技术的接受方式、程度和技术与人关系的良性互动产生了差异和分离。在城市生产、生活、设计和教育领域中,电脑在其各环节中几乎得到全面的应用,致使徒手训练与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受到一定忽视。作为技术工具的绘画,在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人类的多种智慧。也启发、表达了人类的技术能力和行为的界限,同样作为技术手段的电脑数字程序出现,也是人类智慧进步的脚印,这两者在人类的行为关系上各起到怎样的作用,而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这是个学术问题,又是一个在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关系到人类的认知方式、审美的本质特征和技术的终极使命等重大学术命题。
数字技术的当下,绘画对设计还有哪些存在价值?带着这个疑问,文章是先从促进历史上最早进入工业文明的英国设计与民众素养的水彩画造型语言审美心智培养视角切入进行分析;进而扩展到西方现代各流派绘画造型语言及艺术观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思维与形式风格的直接影响;最后落脚到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对古今中西建筑与景园规划设计思维、功能形式表达的指导作用。阐述了绘画的艺术特色、造型语言素养及其对艺术与设计主体的景观建筑规划设计思维培养方面的内在应用机制与过程。
建筑景观设计是构建建筑实体周围环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景观设计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从而增加建筑的满意度,发挥建筑建设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要发挥以人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体的心理,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居住人群对建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而使各个年龄阶层人的需求得以兼顾,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切实提高建筑的效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把建筑打造成园林化居住园区,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图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环境要素,使建设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规划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说休闲以及运动和娱乐。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比如一些运动器材和场所的规划,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建筑居住人员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有很多居住区设计美轮美奂,但转来转去没有一处可供坐下休息的地方,让人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因此要强调休息设施的合理配置。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体。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由于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建筑景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建筑中的道路的规划设计,要充分发挥人行优先的原则,避免车辆使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要充分设计道路的主次,要协调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关系,做到人车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拥挤和堵塞,避免对建筑使用群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建筑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协调道路与周围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建筑的整体元素及周围布景,设置一些小路,从而增加景观的趣味性,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便于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自然景观,使人们增加美的感觉,增强对建筑及周围景观的关注与喜爱。居住区园路设计还要着力关注方便居住者的进出,防止设计的园路因不方便使用而导致业主自行在景观地上随意踩踏成路。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观植物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建筑景观植物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适用性,充分保证种植植物能够成活,并对造景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植物的选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树种、病虫较少、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的有效性。在种植方式上,要特别注意树种的配合,注意乔、灌木、草以及常绿植物的搭配,充分创造建筑景观效果。在植物选择过程中,还要注意层次性,使景观构造能够体现层次性,要充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以及植物养护的难以程度,合理配置植物,发挥景观植物的功用性。同时还要避免由于过度追求植物的密度和丰富度和堆坡造景而对低层建筑的视线和采光造成负面影响。
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发挥造景作用。因此,也要特别注意建筑小品的设计。建筑景观小品能够起到点缀作用,增添园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建筑整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同时能够置身生态环境当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诸如座椅、花架、灯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设计中要根据建筑整体意境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小品能够充分融入到建筑环境中去,并且能够使静态的环境得以灵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建筑小品设置要突出特色,丰富建筑景观内涵,使建筑使用群体能够自觉喜爱建筑景观,并乐于走出室内,充分感受大自然风光,增加建筑满意度。
建筑景观是建筑依托的外部环境及整体布局,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绿色和生态的理念,创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美好环境,精心设计建筑景观各要素,从而保证建筑景观与建筑实体的协调,创造一种视觉冲击,从而增加人们使用建筑的美感和满意度以及居住的舒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们对建筑的喜爱程度,使人们能够充分与自然接触,在居住环境中就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感,同时,也能提高建筑的效用,促进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健康发展。
城市设计是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是为了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也就是说,城市设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一些关系,从而明确设计的目标,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最终对城市作出规划与构想,最后才能使设计方案更符合受众者及社会的的需要,并得以实施。好的城市设计不但可以处理好建筑物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处理好个体与群体间相互的关系。
(1)停留在外环境设计上。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师从事的“城市设计”对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概念不清,目前仅仅停留在外环境的设计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
(2)未摆脱城市规划束缚。在实践中,规划和设计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的详细规划中,包含了城市设计的某些内容,如控规制定的关于建筑形体的一些指导性指标,而总体规划中的一些分项,如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也类似于城市设计。
(3)设计方法陈旧,缺乏整体规划。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传统规划中重平面、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显现出弊端,城市设计表达手法中,因三维整体形态的模型或图纸展示更易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但是将来一块块分而开发的基地如何与漂亮的设计模型取得一致,规划管理如何实施等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项目建设初期也缺乏整体的规划、主题思想和完整的设计方案。
(4)景观要素的处理不合理。城市景观设计中,只注重工程的完成与否,而不注重整体的协调性、景观的实用性等。在城市设计中,随意设计景观要素造成了整体建设的不合理性和无序性,其结果弱化了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应起到的作用。
(5)过度重视商业利润。部分开发商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绿地变相成为其它用地,满足人民休闲娱乐的景观被分割成一块块的小空间,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需求。
景观建筑学是介于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一门学科,在理论方面它涉及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更侧重从生态、社会、心理和美学方面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景观建筑学为城市环境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知识和工具,在不同层面上更好地满足了人的需求和活动的要求。景观建筑学贯穿城市设计的各个阶段,其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过往园林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专业彼此孤立的现象,融合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使其互为补充,互为支撑,探索园林、建筑交叉领域的设计契合。例如,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保护和提高自然景观在城市中的质量、保护和提高城市传统的风貌特色。
(2)建筑设计的领域,突出建筑的景观作用。合理控制城市轮廓线,同时突出建筑的景观作用。将建筑的高度分区、并进行合理的建筑空间组合,同时突出观景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将室内外空间有机融合。
(3)重视自然材料、通风、采光以及其它生态节能技术在景观建筑中的应用。例如,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保障人与景点之间在视觉上的延伸关系;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规划与设计,把绿化和水体纳入城市规划中,使之成为城市生命系统中的一部分。
景观建筑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景观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风景区规划、园林绿地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筑学和环境艺术中的园林植物设计、景观环境艺术等不同工作层次,它涉及的工作对象可以从城市总体形态到公园、街道、广场、绿地和单体建筑,以及雕塑、小品、指示牌、街道家具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总之,景观建筑学应用在城市设计中可以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城市环境的设计质量,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合理的城市设计对提高城市健康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城市设计,融入景观建筑学后,现代城市设计可以营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城市生活,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与时俱进,不失现代的气息及其元素。
(1)注重生态的设计。从生态层面上进行城市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创建城市生态美感。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者,应当努力塑造正生态景观,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的景观,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保护自然遗产,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2)注重健康运动设施的设计。健康设计即人性化城市设计,从人类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在城市公共活动场所设计健康景观,如对广场、街道、小区等进行建设,鼓励人们运动、锻炼,使人们身心健康。健康设计不仅注重了居民看和观的表面层次,更注重了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与交流性,这种城市设计方法给人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不仅有利于节能环保,还有利于身心健康及其社会安定和谐。
(3)注重人文艺术的设计。艺术设计总能为人们带来美感,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成为最后的摆设和点缀,艺术对景观设计而言 ,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语言借鉴的来源,而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在现代城市设计中,运用艺术审美作为指导方法,融合城市本地自然文化、风情风貌,将城市景观设计和周围环境景观、文化统一协调设计,设计出更美更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使城市风貌更加和谐丰富、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使得当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也更加注重对小区园林环境的建设。但当前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许多误区,没能很好地将园林设计与城市总体及小区环境结合起来,因而也未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下面本文将简要探讨如何从不同层次来做好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
进行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时,首先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找出居住区园林环境与城市总体环境之间的切入点,协调局部园林环境与城市环境和绿地系统的关系。于是对应于城市规划层面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便产生了,它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并非侧重具体方案的探究,而是更加偏重于概念性、模式性的研究。
居住区规划层面上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也即是在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进行整体构思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使其与居住区规划相结合与协调。这一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应由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相互协调,根据建筑布局和园林布局的需要来相互调整,取得居住区总体布局与园林布局的双赢。
在建筑设计层面,应加强建筑师与风景园林师的配合,园林师要学习建筑的有关知识,建筑设计师也要学习园林学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解决好园林与建筑的互动问题,使景观更好地为建筑服务,使建筑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景观,形成一种建筑与园林环境交融的境界,使建筑仿佛从绿色空间中“生长”出来的。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层面,也就是从本专业出发,由风景园林师来解决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问题。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领会其精神实质,充分考虑城市的总体布局规划和功能分区,结合城市的人文环境特色和历史文化脉络,熟悉规划中对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建筑密度等各项控制指标的规定,初步确定居住区园林环境类型和基本指标。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还应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指标体系,给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进行明确定位,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性。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要充分把握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征、风貌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人群特征,以便居住区园林环境能更好地融入城市整体,更好地为城市和居民服务。
对居住区周边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如对周围山水条件等自然环境进行研究,看能否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了解周围用地的情况,周围的园林环境情况,周围地块的居民的居住、就业等状况,并充分研究周边环境的现状与未来规划发展情况。促进居住区园林环境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既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为本居住区服务,又要体现出居住区园林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意义,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的整体。
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应考虑到绿色廊道、斑块的问题,对城市中业已形成的绿色廊道,应加以保护和利用,采用人工手段建设绿色斑块,建立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相衔接的,适宜居住区园林绿地的,能使园林绿地产生生物物种迁徙和物质、能量流动的生态环境体系。
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与居住区规划密不可分,它们是一个整体性问题。应加强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专业的协同工作,通过景观途径协调解决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城市设计等各方面的矛盾,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密度问题、活动空间问题等,要改变以往重视实体空间、轻视绿色开敞空间的观念,风景园林对规划建筑专业的简单被动适应的局面,应该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高风景园林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居住建筑的布局是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基础,应结合不同的建筑布局形式,灵活地进行园林环境的规划,如对于周边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将园林布置在居住区的核心,这样有利于形成面积较大的集中绿地,增强了可达性,能均匀地为周围提供服务;对于行列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采用园林形成网格的布局方式,这样能使住户获得良好的朝向,而且有利于良好的空气、水等引入居住区;对于点群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将建筑散点布局,园林环绕建筑,能将建筑溶解在园林之中,形成建筑四面皆有景观的效果。
居住区及其环境受居住区用地及周围环境的地形状况影响非常大,园林规划设计师在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读懂”山水,“读懂”地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将天然地形作为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的宝贵财富,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整理,而不是大张旗鼓的“平整土地”,应借助地形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住区园林环境。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天然植被的利用,强调天人关系的和谐与统一,这样有利于保持自然的植物群落演进,并营造出许多人工植物无法比拟的美学效果。
在进行建筑的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建筑和园林的互动关系,让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景,园林具有良好的空间。建筑设计层面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建筑到园林,再从园林到建筑的反复磨合和适应。要想促进建筑设计与园林规划设计间的融合,不能仅停留从建筑总平面图或屋顶平面图的深度,还应深入到每一户的套型和立体的套型关系,来研究最佳的园林环境设计方案,获得良好的风景。反过来,从园林总体布局的角度,还应对建筑的设计提出要求,要求结合园林的规划,来安排住宅的套型,充分考虑建筑的立面与园林环境相协调,形成居住区园林景观与建筑的协调统一。
获得居住建筑的良好风景,首先要加强对山水条件和一些气象条件(云、雨、光)等有利自然条件的利用,其次是人工的构造出优美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同时还应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美学价值,加强建筑的布局、形态、色彩等方面的设计,打破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界限,使它们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融入园林景观环境之中。应从风景的角度,来设计建筑的楼栋、套型和套内房间等要素,使它们的朝向、视野、采光等都有利于获取良好的风景。
在建筑设计中,可在居住建筑设立平台层建立空中花园,也可通过首层架空使园林穿过建筑,还可建设屋顶花园,形成建筑与园林互相渗透的居住形态,拉近建筑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建筑的内部,也可设计套内的入户花园、空中花园、阳光室等,创造室内的园林空间,形成居住建筑与园林环境共生的格局。
居住区的园林环境不仅起到景观作用,还可通过其植被、地表、水体和建筑形态来改变局部小气候。首先应考虑园林景观区的采光条件,根据不同季节的需要,合理布置广场景观设施,如通过精心的安排树林、透明的阳光厅、完全遮荫的柱廊、构筑物等,既能让人们盛夏得以避暑严冬又能受到日照。其次是充分利用住区中建筑、水、植被等调节区域小气候,引导室外气流,提高空气质量。
植物是园林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丰富多彩的植物,不仅能起到很好的景观作用,还能改善物质环境,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益于调动人们的情绪,缓解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促进健康。植物应合理选择和搭配,物种应具有多样性,多用乡土植物,乔、灌、草的搭配要合理,植物种植形式要美观,符合住区的整体风格。
水景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水体不仅在蓄积雨洪、提高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设计手法有很多,如喷泉、跌水、溪流及人工瀑布等,有效提高了住区的自然韵味。
总之,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从文章探讨的四个层次出发,取得最佳的整体景观效果。
[1] 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 方咸孚,李海涛,居住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火力发电厂的建设与发展供应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电力的主要途径。火力发电厂的建设与发展在为社会及人民供应所需电力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威胁到了城市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化园林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以火电厂为主的生产组织的发展及建设与园林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渐明显。景观环境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景观设计引入火电厂规划与建设中已是园林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通过景观设计与火电厂特色的完美融合,将火电厂建设和改造成一道舒适的、优美的、适应园林城市总体建设布局的风景线。
火力发电厂作为国家与社会环境建设和改造的重点,其景观规划设计同其他环境规划设计项目一样,都要遵循环境共生、城市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目标规划和开展。
环境共生,及通过对火力发电厂景观设计的规划,达到维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自然生态的目的,最终实现火力发电厂与自然环境的共生。根据火电厂实际所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特点,如濒水的火电厂应严格根据周边的交通环境、人居环境、社会因素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重点避免火电厂的建设与生产引发岸线侵蚀、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将火电厂周边生态环境的维护最为环境保护的首要目标。
城市共生,即火电厂景观设计与建设工作应充分结合所在城市的资源分布情况、经济发展特点、环境文化现状及城市规划建设总体布局,从自身建设与发展对城市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环境文化及城市规划建设总体布局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实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火电厂与城市生产生活的完美融合。
可持续发展是21实际所有行业发展与工程建设的共同目标,火电厂应在节能减排与煤灰、废渣循环利用的同时,科学实施景观规划设计,实现火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并推动城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火电厂的景观规划与建设需要通过地形与地貌、植被规划与地面铺装、道路规划、水体规划、设施景观等要素得以体现:
地形与地貌是火电厂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与基础。火电厂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应以火电厂整体地形地貌为基础,在火电厂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理论和观点及城市整体景观规划特点,既要规划和建设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及产业布局的景观设计,还要尽量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避免生搬硬套而增加土石开挖成本。
植被的规划与种植是火电厂景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亮点和重要部分。植被规划与种植工作首先要分析研究火电厂建筑特点及整体空间布局状况、当地生态环境特点、生产运行过程的环境污染及噪音产生实际状况、不同建筑与空间的私密性、防风、遮阴、调温、噪音控制、交通视线要求等,切实规划与建设出具有良好的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的植被景观。
地面铺装的规划设计工作应重点考虑火电厂不同区域的车流、人流诱导因素,结合火电厂实际生产运行特点及特殊天气的地面状况,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景观中的道路规划直接关系整个火电厂景观规划建设效果和风格,应明确景观道路在交通、风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在保障交通运输需求的基础上,注重景观道路游览路线与休闲休憩之间的关系,实现自由、曲线的规划方式与规则、直线的规划方式有机结合。
水体规划是整个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景观的喷泉、瀑布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同的。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厂区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厂区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单体的规划与设计能奠定整个火电厂景观建设的基调。在明确火电厂厂区建设风格与方向之后,应首先展开建筑单体规划与设计工作,将建筑单体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具体细化到每一个建设项目之中,将既定的建筑空间总体规划及布局通过实实在在的空间结构、立体布局体现出来。这个过程,首先需要考虑到火电厂的建筑结构与既定的工作流程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建筑单体构造与火电厂不同建筑、不同生产环节的采光、通风、隔音等要求,设计并建造建筑单体。在建筑单体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建筑单体的内涵与外延的体现,避免千厂一面”,“一厂千面”的尴尬局面。
火电厂不同的建筑、场地、管线有不同的生产方向与生产特点,其景观规划与建设工程应充分结合火电厂内部的建筑、场地、管线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生产特点,根据实际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能力标准进行景观中的植被规划与地面铺装、道路规划、水体规划、设施景观,依照既定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艺术要求,采用不同的工艺布置方案、不同的公共设施与交通运输组织,以及不同的建筑群体空间处理手法,建筑物采用分散布置或联合靠置以及不同的联合程度,实现产能、艺术、环境的协调整合。
火电厂内部的景观设计与建设主要通过视觉得以体现和拓展。因此,火电厂景观规划建设工作应充分研究和分析不同景观建设的视觉效果和联想特点。一般说来,看清景观的最大距离是200米,而肉眼看见景观的最大距离是4000米,而且,当人从不同视角观看景物之时,所呈现的形状、大小、构图也会有所区别。因此,火电厂环境群体高度与其主要视点的配置就应考虑最佳垂直视角的关系,使视线开朗舒展,使高大建筑物所形成的群体空间得以充分显露,并增加层次感。
传统的绿化方式往往是在景观的总体布局完成之后,通过填补空缺的方式规划景观中的绿化部分,此种方式严重不科学、不合理。绿化带规划工作应更早介入到景观总体规划之中,切实根据火电厂的生产特点、规模、主要工艺及对环境的要求,设计和建设绿化带,同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火电厂生产实际情况,着重对绿化树种进行合理选择,善处理绿化布置与管线的关系,并合理规划厂区绿化工作。
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是充分利用、合理改造自然地形,满足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场地、绿化景观设施、工程管网等要素的使用要求,在基地现状和相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总平面图中竖向设计与工程管网设计的一种综合设计。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是规划设计全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规划设计、机电设计、景观设计密切联系而且不可分割。
(2)合理衔接总图中各栋建筑物内部管线、总图综合管线)合理组织总图竖向给排水设计。
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的总体工作原则是尽量先行,按照时序,该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宗地资料分析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投资分析阶段);(2)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规划设计阶段);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施工图阶段)。
筑物地坪标高;场地地表水排除方式;土方平衡工程;满足景观要求的相关设计。
(2)市政管网综合设计:市政配套站点、用房的设置;给排水、电气、暖通、燃气、有线电视、网络市政外线接入方式;区内市政管线合理布局、走向;满足景观设计、物业管理与维护要求的相关设计。
宗地基础资料分析对项目立项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内容,其成果以及具体解决措施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体现。宗地基础资料分析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收集宗地基础资料,基础资料包括:①宗地图、规划条件及附图、周边市政道路图(投资部提供)。②宗地周边市政四源(水、电、气、热)的接入条件、路径、容量;雨污水接出位置、容量(投资部提供)。③完成地质分析报告(合约部确定勘察单位,勘察单位完成初勘报告,项目部配合实施)。根据基础资料完成宗地基础资料分析报告,相关内容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宗地基础条件》。根据宗地基础资料,完成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包含初步的土方平衡计算以及建议场地处理方式――平坡式或台地式(建筑、结构、设备参与)。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分析报告应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发展成本》。 根据宗地基础资料、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提出对
概念规划布局的建议。例如:地形、地貌、市政道路、市政管线接入条件、地质条件对单体布置方式的影响、建筑朝向、间距、日照、通风、规划要点的影响(建筑、结构、设备参与),此项建议形成规划设计影响因素,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可行性》。
综合宗地基础资料分析报告、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完成密度分析及项目盈利预测报告,相关内容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
正式取得土地后,按照宗地资料分析阶段取得的各项成果,完成地块密度分析之后,进入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方案阶段需根据密度分析确定的规划布局、路网结构、初步产品配比、经济技术指标、空间形态等内容,对规划布局、单体方案的深入等内容形成指导性意见。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1)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结合规划结构确定雨水排除方式、场地平整工程的竖向控制坡度、坡向,完成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此图由方案设计单位完成)。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
2)主要市政站点布局方案图:根据规划确定的户数、人口规模,确定各专业市政站房所需面积、建造方式以及合理的布局,最后完成主要市政站点布局方案图(此图由方案单位完成)。出图后由设备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审核完成后填写第二份会签表。
3) 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结合规划路网结构、景观示范区位置、道路分级、场地内各主要市政管线走向、路由等元素,完成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此图由施工图单位完成),对各主要道路的管线敷设做道路断面设计。完成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后,由设备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
4) 室外竖向工程和管线工程指标分析报告:根据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和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牵头合约部、项目部完成室外竖向工程(包含土方平衡、挡土墙、护坡等工程)和管线工程指标分析报告。
规划设计定稿方案完成后,进入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随着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的逐步深入,确保规划、单体以及景观园林设计在技术实施方面具合理性、可操作性。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1)规划定稿方案设计确定小区出入口、各单置、出入口、路网设计、地库范围及地库出入口、户型。
2)景观方案总图:景观方案总图(此图由景观设计单位完成)出图后,结合景观道路、微地形、水景等对总图消防路网、场地竖向、地库覆土结构承载和风井初步位置进行审核,此项由景观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注意:景观方案设计与总图竖向设计、总图消防设计是一个互相穿插审核、互相不断修改、优化的过程,并不分先后。
3)总图竖向设计施工图:规划定稿方案评审通过后,根据总图竖向设计方案图及规划定稿方案评审优化意见,由建筑施工图设计单位完成总图竖向设计图(以景观总图为基础图),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审核完成后填写竖向设计评审表。
4)总图消防设计施工图:规划定稿方案评审通过后,根据总图消防设计方案图及规划定稿方案评审优化意见,由建筑施工图设计单位完成总图消防设计图(以景观总图为基础图),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
人们所住宅的小区环境是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的一个活动空间,所以对于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不单单只限于基本功能的一种要求上,而是应该可以通过多个维度出发,满足人们在视觉及生活上的一个感觉需求。然而,为了能配合并满足这种生活上的需求,创造出更加高质量的小区景观环境,使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就显得必不可少。
在过去,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一般都只是停留在单纯的绿化式填补法上,无法真正从实际上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及品质。而最近这几年,人们对小区景观的理解有了较大的改观,对于一个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不再是停留在空地上种植花草和树木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一个整体的综合环境因素考虑。现在已有非常多的小区,在小区的设计上使用一体化的设计法,把一个整体作为设计的基础。
1、景观设计与规划设计的共同同步性。在以前的小区设计,都是采用统一的程序:居住区的规划-建筑的设计-景观的设计。这一过程,很明显的能感觉到景观设计仅仅是作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一种填补及完善小区的手段。所以,小区的景观设计只是在建筑过程中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无法将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但是,在一体化的设计中,规划的建筑设计是与景观设计同步进行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作为规划构思的一个重要组成,一起是贯穿于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同时也应该对规划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2、景观环境是住宅环境的实体体现,同样也是住宅建筑功能的一种延续。小区的空间同样是人们的住宅空间,将景观的环境作为人们住宅空间的一个整体部分来设计,让人们在到户外进行活动的同时也可以感觉到在家一样,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到室外活动,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可是如果只有观赏性的景观,是不能引起人们的长时间逗留,所以只有是将小区的景观与实际的建筑功能相融合时,体现出的空间实在感才有意义。
3、建筑设计与小区的景观设计都是有共同的意识并是相融合的。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思维应该包括几个重要的方面:
3.1 建筑的设计与小区的景观设计都是要以满足人们生活使用要求为最终目的,要将有限的土地发展成为有最大限度的使用能力。
3.2 小区的景观环境是人们静以修生的场所,是一个缓解压力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宁静、舒心的地方。
3.3 小区景观的设计应该是美化环境与享受景观同时拥有的,不单要具有观赏性,还应该具有实用性。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小区的景观应该是可以提供足够的心理需求及具有美学观赏性的地方,还应该具有实际的用途。但是,在设计的思想中有些设计存在着实用性、观赏性或艺术性没有明显的区分,所以设计师应该将所有的这些特征都融合成一个整体,并在这一体中呈现给大家。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具有小区景观的意识,设计景观的时候也要有建筑的意识,要注意这两者间的内在的联系,要使设计到最后达到一种平衡和协调的关系。[1]
规划的设计与小区的景观都是在小区的最初的设计阶段就开始融入的,要从广义的角度布局,从一个宏观的视觉去规划,而不是只对小区的环境做设计,是一定要将整一个小区作为一个具有住宅功能的景观来设计。
计成曾经在《园湖治》所提到“巧于因借,精在合宜”,这是一种对我国的园林造园原则及方法一种精典的论点。而在小区的景观与规划的一体的设计中,同样也可以使用这一手法。
因地制宜是指充分的利用原来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小区的规划要傍水就水、傍山就山,要将小区与环境的本身进行和谐处理,这样才可以达到自然环境与小区的景观相互衬托。将小区的美丽景色巧妙的融合入小区内,丰富整个小区的空间,以此来增加景观的内容。比如可以巧妙的使用山峦、江河、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将一系列的原有存在的风景融入至建筑当中,进行不同高度、不同层次的建筑进行组合,创造出丰富的景观。以广西南宁的荣和山水美地而言,这是一个将自然景观与规划一体化设计的典型表现,这一小区是建立在环山的中心点,傍山就山,充分利用了自然的地形,小区就坐落在四环山的中心体,布局显得非常自然且随意。
作为一个小区的空间而言,如果是按照实体和虚体的概念和视线的遮挡感受来划分,都可以分为柔、虚、实三种不同的空间。实体的空间是一个全遮挡的空间主体,包括了建筑、实墙体等;而虚体的空间是指没有实物阴挡的可入性质的一个空间,包括了道路、草坪、广场、水池等;柔性空间是一种半遮挡空间,包括了植物、回廊、凉亭、水景等,也是最具有浪漫及情趣的空间。所以在设计中,要将这三种不同的要素进行协调处理,布置这三种空间的平衡关系,形成一定的主次之分。三种空间交合而错,可以将整个小区的景观注入生命活力。
将小区的交通路线作为一个园林的游览路线来进行设计。让小区内的人们活动的正线为成为一根主要的线路,通过这一主线将小区内不同的景观连串起来,这种交通的道路的作用并不是用来划分不同的小区空间,而是起到一种联系的作用。以前的小区多数的规划都是较为方正、笔直的构建,这种布置会让整个小区显得单一,而现在的小区道路,收放自如,宽窄融合,时高时低,形成一系列的连续的空间,有效的将小区内的景观统一起来。
实际上,建筑的本身就是景观,将建筑当成一个景观来进行设计,对其中的细节用景观的手法来进行修改,例如一个单元的出入口、室外的楼梯、回廊等,这样的设计会让人们感觉到舒适。
景观在具有观赏价值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使用价值,将景观作为建筑的一种室内外的延续及延伸,可以用建筑的一个语言的形态过渡,例如建筑物外部的构件等;同样也可以使用自然的过度,例如自然或呈流线型的种植,以软化的建筑本身生硬的边缘。
景观和建筑在空间上有着最多接触的地方就是底层,而建筑的底部也是所有人视线容易集中的地方。使用底层架空法是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使空间进行分隔但又不失联系,可以增加小区内空间的一种层次,并在同时加强了建筑空间与空间的连续。
总体看来,当前的设计思路所提倡的就是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的设计,追求一种和谐的协调的自然之美丽。将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进行综合的考虑。小区一体化的手法应该有更多设计思想,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内涵,就可以使居住的小区景观与建筑相统一。
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场所,不仅要有整洁、优美的外形,同时还要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他应该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建筑已经不再仅仅的局限于建筑设计,同时他也需要融入景观设计,按景观设计的原则,要求建筑自身的实用与外在的优美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我国以前没有景观设计这个词,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所谓景观设计,又称景观建筑学,是在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新兴学科,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华盛顿的中轴线景观等都是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设计中景观设计观念的介入,以及人们环境质量意识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景观设计,真正的景观设计是自然、安全和经济实惠的,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形态是服从于原始的自然景观形态的。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是以属于自然一部分的人和其相关物象的多样化生存环境、多层次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因素相关联的一个系统工程为工作对象的。
在建筑的设计中,景观与建筑是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的,仅有优美的景观环境或者是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与优美的建筑融于一体,才能建设处完美的建筑。建筑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在建筑施工前,只有把建筑和环境景观做到“意”和“境”的完美融合。让景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建造出完美和谐的建筑。
要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来建造完美的建筑,就要求提高景观设计的地位,在建筑的设计规划过程中更加的重视景观设计,了解景观在建设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我们把景观意识真正的融入到建筑的整体规划中,那么就可以创造出精湛的建筑文化。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建筑的规划建设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不同时期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折射,真正的景观设计要求人们把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和伦理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建筑的价值。
在建筑的景观设计中,我们要提升景观意识,在建筑建设中强调“提升景观意识”就是要让我们的建设理念更加完备,更加具有时代精神。景观意识并非是简单造堆功能与形式分离的景点,而是功能与景观的融合,在优美的造中体现着合理的使用功能。同时,为了实现提高景观设计地位的目的,我们也要充分的要挖掘、保护并继承优秀的历史建筑概念,将我国古代园林景观中的一些优秀的景观设计概念提炼出来,同时将这些提炼出来的景观理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创造出高品位、有特色、有个性并符合时代精神的建筑精品,做到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建筑存在于环境之中,所以不能把建筑看做一个孤立的存在,要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概念。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实现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
所谓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原则,是指当代建筑师有责任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要摒弃个人的思想模式的桎梏,要充分的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
所谓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是指在既有环境中嵌入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实践中提出改造与实施的原则,可将变被动地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地调整建筑与环境问的关系。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同景观的“缝合”理论,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意向。
要实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除了要实施完善建筑景观环境的策略外,还要进行景观协调的方法。我国的建筑有一些相似之处,大部分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要素而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特别是在地标建筑、实验建筑、文化会展建筑设计中,建筑景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设计关注的视角已经从表象的整体协调深入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为渗透上。
城市视觉景观的内涵包括“景”和“观”两个层面,即客观存在的环境景观和人对环境景观的主观视觉感受。视觉景观规划以人的视觉感受为着眼点,运用视觉分析的方法,勾勒出一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整体空间蓝图,在彰显现状景观特色的同时,也使其创造的环境景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试图结合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山前区城市设计的项目,通过视觉景观规划,建构一个“有道理”的城市设计方案。
雅玛里克山位于乌鲁木齐市老城区之西,约呈南北走向,为天山余脉,由南逐高,顶峰为海拔1391米的青年峰。通过十几年的荒山绿化建设,如今是乌鲁木齐市城市绿肺之一,老百姓晨练、踏青、游玩的森林公园。雅玛里克山在乌鲁木齐市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城市生态效益与景观环境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随着乌鲁木齐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流动人口的涌入,雅玛里克山山前聚集着成片的台地民居和棚户区,逐步蚕食着山前的缓坡地,严重影响雅玛里克山的生态与景观环境。在雅玛里克山东侧区域有四块规划建设用地,分别是:雅玛里克山北侧的名城地块、海港地块,雅玛里克山东侧的海成地块和乌房地块。乌鲁木齐市规划管理局强调把视觉作为规划的重要因素,提出采用视觉景观规划的方法对规划区进行设计,以期把环绕雅玛里克山东侧区域开发建设项目打造成品牌社区,成为城市的一道“视觉风景”。
本次规划研究范围位于雅玛里克山山前地带,南至4号涵洞、东至宝山路、北至雅玛里克山北部外环路、西至雅玛里克山北门。规划影响区域研究范围向南至雅玛里克山制高点青年峰,向北至克拉玛依路、向东至红山公园、西侧至雅玛里克山西部边缘地带。
规划在现状建设的基础上,以最大程度的“显山”为原则,通过对基地及周围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城市生态的现状调研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视觉景观规划的分析方法,对空间结构进行深化、细化,最终建构一个空间合理、令人愉悦的空间规划方案。
视觉景观的结构要素包括“景”和“观”两个层面。“景”即被感知空间,“观”即观景视点。在确定“景”的前提下,视点的选择应有主次之分,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不要面面俱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布局得当、结构清晰。
视点分析主要分为两类,即独立性视点和连续性视点。规划根据最终确定的视点进行实景模拟,确定重点控制的内容,进而进行方案的优化和深化工作。
项目中的独立性视点主要分布在雅玛里克山“久久世纪亭”、“镇妖宝塔”以及红山观景台等。
久久世纪亭、镇妖宝塔两个观景台均位于雅玛里克山内部两个不同高度的制高点,与规划区东侧的红山观景台制高点形成一条直线眺望系统。这三个独立的重要观景平台可以相互远眺,将规划区、主城区的景观一览无余,同时这里也将成为规划区空间布局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这个远眺系统的基础上应控制出一条视觉通廊来,使视线不受遮挡。
奇台路、黑龙江路是进入宝山路近距离观赏雅玛里克山规划区的重要道路,存在正对于雅玛里克山山体的视觉指向。因此要控制道路视觉焦点处与道路之间的视觉通廊,使视线连续性视点
由于道路具有线型特征,在行驶或行走的过程中存在着明确的视觉指向,由此形成视觉焦点和视线通廊。西外环高架桥西侧(本次规划研究范围)是规划区重要的景观展示面,紧邻雅玛里克山区域,是车流活动的密集区,区域沿线有较多的开敞空间可以成为形成良好视觉感受的观赏参与场所。
西外环高架桥、宝山路及西虹路均为环雅玛里克山东侧区域的主要道路,在此行驶的视线是连续的、移动的视点,在此基础上规划应控制出多条的视线通廊来观赏雅玛里克山,在此重点景观控制区域内进一步通过视觉分析的方法对视廊中的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建筑组合方式及建筑细节等作出明确的控制要求,为空间赋予层次感和特色感。
视角是指人类、动物、或者镜头所能设计、拍摄及看到的角度。人眼的视角范围呈扁形椭圆锥形,以视平线°。在保持放松、平视的情况下,人类能看清景物的最佳平视角范围为26°――30°,最佳水平视角范围为45°――60°。
为了确定本项目内部建筑高度的控制分区,规划以最大限度的“显山”为目标,进行各个方向的视角分析。
规划以外环路沿线视点为基准,以雅玛里克山主峰的50%的山峰不被遮挡为原则,确定规划区南北方向的建筑高度分布,以此得到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的范围控制线。同样,以小区中心开放空间为观景视点,以雅玛里克山主峰的50%的山峰不被遮挡为原则,确定东西方向的建筑控制高度。
根据以上分析,规划区的整体高度呈现由西向东、由南、北两侧向中心逐步升高的趋势。因此,在山体西侧(即海城地块的西侧)安排布置低层区、多层区域,高层分布在靠近山体的区域。这样既可以使山体遮挡的部分降至最少,又能够使更多的住户观赏小区内部景观。
规划以西外环高架沿线设定的各视点为基准,根据水平视角的视野范围,确定组团及主体景观的面宽、控制景观层次。规划以60°的水平视角为观赏视野,控制主体景观面,根据各视点与对面建筑之间的距离,确定建筑组团面宽,控制好组团之间的隔离,形成视觉廊道。在此基础上,规划在30°水平视野范围内确定视域中的焦点景观,在组团内注重此范围内的建筑立面及景观的设计,形成多层次的景观观赏面,创造视觉焦点,以减少因建筑密度过高而产生的视觉影响。
一般情况下,人眼的视力功能(视距与视野)具有生理的局限性,视距不同,视野中的景物注意程度和注意内容也是不一样的,表现为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概貌的渐次变化。由此,可以将视野划分为由近及远的层次带,不同的景观构成了整体景观的层次性。
规划以西外环高架桥沿线为主要视点,根据视距的不同将规划区的景观划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
近景区域为视距200m的空间范围,主要包括由名城地块、海港地块与乌房地块的绿化景观空间以及建筑群构成的丰富、精致的景观。在该区域可以近距离观察建筑与景观的细部。规划应重点形成完美的建筑与景观细节,着力打造沿路商业特色氛围,提升镇妖宝塔等视觉焦点景观,并由风格统一、具有特色的建筑群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
中景区域为视距200m―600m的空间范围,主要包括海城地块的西侧别墅群、中央多层区与东侧高层区。该区域多采用远眺俯瞰的方式,对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整体的清晰形象。规划强化整体区域内的建筑“依山而建”的特色,保证从西外环高架桥方向的中景视线不受耸立的建筑而遮挡的同时,满足地块容积率。规划以同等高线为曲线布置别墅群的组团规模与肌理,控制适宜的建筑密度,注重建筑屋顶色彩形式与整体景观的融合,形成和谐的空间色彩。
远景区域为视域600m―1200m的空间范围,主要由海城地块西侧别墅群组团及周边山体构成。规划应当控制错落有致、优美和谐的建筑天际线;对高层建筑的高度、建筑形式、面宽以及长短轴比例、与背景山体的关系均提出了严格的限定要求,以利于建筑与山体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视野是指人眼能观察到的范围,对人眼所见形象进行真实模拟,在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人眼在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静视野。本文研究的即为静视野。
视野是由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城市景观与山体等地物要素以天空为背景所构成的连续画面。要获得好的感知效果,需要对近景、中景和远景进行严格的规划引导,而视野所形成的景观层次又受到视点、视角、视距和视感的共同作用。因此,要形成最佳的视觉景观,必须统筹好影响视野的所有要素。
山体内部视点指从雅玛里克山山体内部向山体外部渗透的视点,主要包括海城与地块内各个不同观景控制点,各个视点以雅玛里克山为背景,高层住宅位于山脚,一览无余;繁华的商业街区,人流如织,充满活力,入口广场、耸立的镇妖宝塔、久久世纪亭成为视觉焦点,与雅玛里克山相互映衬。
山体外部视点指从山体外部往山体内部渗透的视点,主要包括西外环高架沿线开放空间视点和七台路、黑龙江路视点。规划通过名城、乌房和海城地块营造精致的细节,在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景观之间根据起伏的地形而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性,绿地规划使建筑景观更趋完善,减小了现状建筑给人造成密度较高的影响;风格统一的高层住宅楼群掩映在开阔的山野绿地中,郁郁葱葱的树群、精致的盘山步道和小桥、连绵的雅玛里克山山脉,营造了和谐、温馨、惬意的居住意境。
久久世纪亭、镇妖宝塔视点位于雅玛里克山东部,在此游客可以向北、向东远眺乌鲁木齐市远景,基地景观尽收眼底,与红山风景区形成视线对景。绿树掩映、精致细腻的近景景观,形态适宜、疏密有致、色彩和谐统一的中景景观,以及建筑天际线错落有致、优美和谐的远景景观,与天空、雅玛里克山山脉构成的背景一同呈现在人们眼前,也使雅玛里克山成为乌市最好的观景平台之一。
环境意向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有序、明亮、精致、丰富的景观比杂乱、灰暗、粗糙、单调的景观更容易让人产生愉悦的视觉感受。影响视觉的因素很多,如观赏者的欣赏方式、客观存在的环境景观特征,以及运用的设计手法均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一般来说,鸟瞰视图反应区域的总体环境,在此类视图中,区域整体的空间结构、绿地系统、建筑形态一目了然;而人视视图则主要反应区域的局部环境,包括空间、建筑、绿化、活动以及影响整体氛围的光线等。因此,在鸟瞰视景中,着重控制有序的空间结构、易于识别的空间肌理、丰富的景观层次、适宜的空间密度及鲜明而协调的总体色彩等;在人视视景中,精致的细节设计则成为景观营造的关键因素。
规划根据现有景观特征确定了以雅玛里克山山体东侧主要景观轴线为主体的空间主骨架,并以其与城市高架路、主要道路系统,通过对景观通廊的控制,形成于山体的景观联系,控制组团边界,从而保证规划区的整体空间秩序。
规划在确定总体结构和高度分区的基础上,对于低层、中层和高层住宅组团采用不同的空间布局形态,别墅区以组群围合的方式形成细密有致的空间肌理,多层住宅采用“点”“条”结合的形式形成较为均匀的空间格局,高层住宅采用相对集中的点群式布局,有利于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轮廓。
在强调秩序的同时,应当避免景观的单调乏味,尤其是在天际轮廓线的塑造方面更应如此。规划采用点式高层建筑组群布局形成点群式结构,通过高低搭配、前后搭配,创造具有韵律的天际轮廓先,使北、东、南三个方向的天际轮廓线鲜明而协调的总体色彩
根据色彩心理学的经验及本区域的特点,规划确定两个主要色彩序列。低层和多层建筑区采用暖色、高明度和高才读的色彩序列,屋顶建议采用红色,与基地周边绿色的背景相衬托,且需要符合乌鲁木齐市城市主导色彩。高层建筑采用中性偏冷、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序列,并注重与周边山体协调,重点部位以鲜艳色进行强调,以丰富立面感、拉大空间层次与距离。
在人们容易到达或停留观赏的区域,如西外环高架桥沿线、各个入口处,必须注重细节的塑造,通过建筑、景观等要素的设计来营造令人轻松愉悦的空间。
细节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在建筑方面,主要包括立面细部及构图、色彩和材质、橱窗与广告设计、空间组合关系、景深等要素。裙房建筑一般在街道空间中以近距离观察为主,其细节刻画给人的感受很重要,因此规划着重刻画建筑的造型和立面的层次感、墙面的色彩与材质、立面实体与门窗的比例(即虚实的比例)、广告牌的位置及大小、立面的细部(包括檐口、线脚、栏杆、窗套等)。高层建筑大多以仰视或者远眺为主,其整体的协调性成为控制的重点。因此规划着重刻画建筑的体量与高度、墙面的色彩与材质、立面的线条感等。
由各单体构成的空间组合形成了空间序列,空间的变化可以避免视觉疲劳,步移景异,使人们流连忘返。规划以西外环高架桥为观景路经,沿路的功能组团通过建筑与景观的统一变化、对比和相似等手法进行处理,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中欧体育中欧体育中欧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