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新闻分类
景观与建筑设计中怎样才是好的生态设计?

  好久没上知乎,上来后发现邀请我回答的问题里90%以上都是专业相关,仔细看了看每一道题目,自己都不确定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回答好,想想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回答做饭相关的,基本没写专业的东西,突然有点点羞愧,恰好最近和老板一起做了几个讲座都和生态景观有关,今天就抛砖引玉试着总结一下,如果不严谨的地方,也希望大家指正。

  通俗来讲,生态景观无非是一个统筹考虑,将自然景观(地理格局、水文过程、气候条件、生物活力)、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人文景观(人口、体制、文化、历史、风俗、风尚、伦理、信仰等)等等统一考虑然后作出最优设计的一个过程。

  我比较喜欢用实际项目案例来讲解,因为对于理论定义从读书时我都经常理解不了,很多理论都是在我工作后,实际操作中慢慢参透了些

  (以下例子都是楼主所在公司美国DESIGNWORKSHOP的作品,版权归DW所有)

  项目背景:德克萨斯州郊野的蓝洞石灰石地质景观区位于得德萨斯州的郊野,一直是当地特色的旅游休闲景观。其中“holes”景观区则是整个地质区最受欢迎的去处,DW在这个项目中的任务是保护该地,对该区进行可持续的规划和设计。

  这个占地50.9公顷的公园主要有两种生态区:1,河岸与潮湿地的落羽杉生态群落、2,橡树与松林。在落羽杉地区,有天然的游泳洞和美丽的溪流、300年历史的柏树、湿地与的石灰岩;在橡树与松林生态区,有濒危物种栖息地、石灰岩地址景观带和森林瞭望台。

  作为德克萨斯州重要的文化资源,蓝洞与当地的居民息息相关。但是围绕蓝洞进行的系列住宅与社区开发正在蚕食蓝洞这一宝贵的景观资源,为此,Wimberley社区组织委托DW利用专业知识对蓝洞进行总体规划,回复原生景观和保护栖息地。整个项目重中之重的任务是保护敏感景观以及实现景观可持续性。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项目里甲方的要求是很明确的就是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以及景观可持续发展,那么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

  在这个项目里,DW的景观设计师组织了生态学家,运营管理专家,维护专家,工程师,建筑师(甚至在建筑方面整合了包括和建筑师配套的结构师与机电暖通工程师等等专业人才),经过这个多样化团队的专业分析,具体工作内容被制定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2011年开园时,DW在区域内又设置了与城市中心两个步行系统联系的4.8公里自然宁静散步道,其中50%面积是婴儿车使用者和轮椅使用者可以到访的区域。这些步道与景区的核心景观联系,如要走的更深入和更自然,还得按照开发者的指示对场地进行隐藏道路的徒步探险。DW还针对该地区列出植被敏感恢复区、隔离区、草原区、稀树草原区、森林区域。推广吉祥丰富的耐旱本地植被。

  开张一年后,该地区的游人增长了140%,增加的收入用来继续建设蓝洞公园。

  总结: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具有代表性同时又很通俗的解释了什么是生态设计的项目,首先在这个项目里,景观设计师是作为桥梁和执行者将项目所涉及的其他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另外项目考虑了对生态的最小破坏,在建立人与自然联系的同时还做到了生态恢复,设计材料也采取的是当地原材料,另外从运作上面也做到了资金可持续补给。而反观国内的很多”生态景观“之所以被业内人士诟病,是因为只是玩了”概念“,很多只是单线考虑,比如做了一片水域种植了水生植物就把自己叫做生态湿地,而不是切实的从多方面通盘考虑。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生态设计“在此项目里也是做到了宜居,我们公司有个很重要的设计手法叫Legacy Design,其中metrics又是legacy Design的精髓,Metrics的意思是我们用景观绩效去检验设计的成功与失败,而开业一年后,140%的游客增长也说明了“生态设计”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亲民”效应。

  先说下项目的背景城市新奥尔良,这个属于楼主在所有美国城市里比较喜欢的城市也是去过次数最多的城市,研究生时六个studio,三个研究课题都在新奥尔良。 原因呢,一是新奥尔良这个城市因为殖民等历史原因有着mix culture的浓烈气息,二是新奥尔良地理位置奇特,位于一个“洼地”的底部,四周被高高的河堤保护着,北面是湖,南面是密西西比河横穿过市,整个城市的水利系统非常的负责和问题多多。05年科特利娜的飓风一举摧毁了年久未修的湖堤,城北的湖水整个灌进了“洼地”的城市中心,许多贫困来不及撤离的群众被困,新奥尔良的通讯与外界割断,一时间局面失控,暴乱,抢劫,掏完,死亡,恐惧等等都笼罩在这个昔日“夜夜笙歌”的城市,而直到我读书时,五六年已经过去了,这个城市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

  以上是这个项目的背景,作为受灾后的第一个重建项目,这条3.1英里的拉菲特绿廊将成为人们通往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一条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多模式交通要道。景观设计师努力综合多个学科,包括采集公众意见,整合多个重要目标,进行大规模作业,最终将曾经的老工业轨道打造成了遐迩闻名的绿荫走廊。

  地理位置拉菲特绿廊占地面积达54英亩,这里曾经是航运和铁路优先通道,将历史上有名的法语区和圣约翰岛海湾、庞恰特雷恩湖连接起来。拉菲特走廊全区面积375英亩,其中包括拉菲特绿廊和住宅、零售及工业集中混合用地。走廊横穿奥尔良市,居民人数有 13583人,其聚落形态反映出自殖民时期Vieux Carré老广场到二十世纪中期与中城毗邻的郊区以来长达200年的风格。目前,该地区具备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融汇了不同种族的人,为社区参与创造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环境。

  挑战新奥尔良市保留了一支多学科团队来完成四项综合任务:1)拉菲特绿廊的总体规划,2)拉菲特走廊复兴规划, 3)绿廊的施工文件, 4)操作与维护计划。这些都需要设计团队先评估出绿廊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制定整个走廊的复兴策略,并详细的设计出绿廊的实施。顾问团队就这三个指标作出规划与设计,同时也在重要管理、预算和运作方面给出了建议。

  过程在拉菲特绿廊的规划设计中,顾问团队严格监督全过程,以确保在合理的结果中得到最大化的效果。比起建造一个可以长期投入使用的工程,通过以下5个重要的设计原则理解一些关键问题则显得更为重要,即:历史、环境、艺术、社会和经济原则。通过这些问题,顾问团队可以制定出具有明确性、可量度性、行为导向性、现实性和时效性的目标(简称SMART)。而每一个SMART目标,都至少有一个与现存状况最低限相关联的指标,以确保可评判出成功的概率。取材于LEED公司和美国森林协会的最优方案和案例研究可作为量度标准的确立基准。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列策略都将与绿廊的设计和拉菲特走廊的复兴方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社区参与的方法涵盖了新奥尔良市的所有社区,重点关注拉菲特走廊附近的社区和组织。整体策略包括3个公开会议,8个公共展示和至少75场利益相关人会议,在线组参与的“适普”游戏活动。适普游戏是一个让社区参与其中的协同活动,人们可以对绿廊的公园基础设施类型和景观改善给出建议。游戏是通过13583名走廊群众对公园规划的建议开发出来的,得出的结果可以为顾问团队提供参考,从而制定出一个符合当地风格的公园规划标准,将来也可以作为其他公园规划的范例。适普游戏的玩家是来自拉菲特绿廊的利益相关团体,其中包括拉菲特走廊之友,社区成员和当地小学初高中学生。

  绿廊愿景整体设计概念借鉴了场所层次丰富的历史与生态,并同时考虑社区的投入和曾经的规划。根据卡隆德莱特运河的历史情形,现覆盖了绵延一英里的水松林,很容易让人们想起这里曾经的柏树林。在小树林里,有一个短暂的雨之花园,花园里种满了令人炫目惊叹的新奥尔良市的花朵。锈迹斑斑的小道是曾经穿过这里的火车道。这里的植物展示了南路易斯安那州的天然植被模式,随着绿廊地势太高,蔓延到梅泰里桥,湿地植物也从从洼地阔叶树过渡到了高地植被。该设计在现存的社区基础设施和设计出的绿廊元素之间创造出协同增效效果,为正式和非正式活动都提供了开放的空间。18世纪地图里定位了卡隆德莱特步行街,是一条沿着卡隆特莱德运河的古老的小道。而新的卡隆特莱德步行街采用压碎后再利用的砖头,在公园里开辟了一条小路和一条宽阔的步行街,与200年前的原貌颇为相似。除了美丽的园中小路,根据新奥尔良市的传统,还设计了一条红色砖灰,以祛除坏人和邪恶之气。在曾经美国最长运营时间的社区公园——拉菲特社区公园的旧址之上,一座新的社区公园即将出现。

  可持续发展原则绿廊的设计结合了可持续设计,采用了绿色暴雨防御设施,本地植物,现有建筑的合理再利用以及减少不透水表面的面积。拉菲特绿廊将成为新奥尔良市第一批运用可量度结果的工程之一,为了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将于容纳收集管理能力。圣约翰岛海湾的自然边界条件的恢复为鱼类和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水质的提高。重新规划的社区空间会设计一座小山和一个露天剧场,供当地人们庆祝节日,比如海湾布加洛舞。

  中欧体育

  振兴计划此外,景观设计师还需要为走廊的周边制定经济振兴策略。策略需要涵盖通往学校的安全路线,高于LEED标准的社区园艺扩大计划以及在主要的十字路口增设节点混合使用功能。景观设计师需要确保绿廊属于露天开放场所,以规避其作为他用。一系列基于形式的开发标准将补充该市新的区域划分规则,以保障新城市资产的有序填充。走廊的降水管理策略会对该区域的洪水这一历史性问题进行处理。

  实施愿景由于绿廊将广泛采用本城以前常用的绿色基础设施和本地植物,只建造一条绿廊是不够的,所以还必须想出经营管理策略。新奥尔良在全美各城市中有一点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将公园运行划分为两部分:公园和公园干道、新奥尔良市休闲发展委员会。因此,景观设计师需要准备一份维修保养预算和协议,并与上文两个机构协商交涉绿廊的管理事宜。此外,尽管建造绿廊的预算为3500万,但两个机构可提供的自己只有650万。因此,面对严峻的财政紧缩形势,景观设计师还要呼吁民间组织能够参与资助这项工程。

  衡量成功在全面、可持续的设计框架下,景观设计师设计出一套系统,该系统包括性能指标、基线测量和高于LEED、合理选址指标的历史、环境、社会、经济和艺术方面的基准,从而可以获得很多积极结果。比如,重新种植古老的柏树林可以将森林覆盖率从3%提升到46%。这样该地区将不需要用管道就能收集10年内的所有降水,也就缓解了新奥尔良已经超负荷运作的雨水收集系统,减缓了地面沉降。最后,通过使用100%的本地植物,野生动物和鸟类的数量预计可达到目前的四倍。

  该计划与周边社区的需要完美契合,将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绿荫走廊。最重要的是,这一规划不仅使新奥尔良重获生机,还有效利用了未被充分使用的公共空间,将新奥尔良的人民凝聚在一起。利用综合方法分析和实施这样一个优秀的规划过程,拉菲特绿廊广纳百姓之言,尊重自然万物,成为一条极具标志性的绿荫走廊。

  拉菲特绿廊,曾经是一片面积达54英亩的贫瘠工业走廊用地。现改头换面,有望成为新奥尔良市发展变化的催化剂。

  素有拉菲特绿廊职称的棕色地带横跨新奥尔良市7个古老街区。目前的拉菲特绿廊是各街区的分隔线,对绿廊的设计和复兴策略旨在将这些街区融聚在一起。

  1800年至1900年间,铁路和卡隆德莱特运河对圣约翰岛海湾的扩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刺激了其与新奥尔良市之间的贸易往来。但由于城市化建设,海湾变成了渠道,树木覆盖率严重萎缩,曾经富饶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

  随着该地区以富有潜力的绿廊的形式再次出现,设计团队研究出一套系统来实现其历史、水文和生态方面的振兴。线性雨水公园和交通运输网络的运行使用,让运河和铁道再一次有了用武之地。

  绿廊小径穿过田野,越过果园,途经雨之花园和娱乐场地,营造出一种动态体验。绿廊不仅演变成一个连接各街区的要道,还体现了融设计、功能、情境与环境责任于一体的独特品质。

  一项新奥尔良景观类型学的深入分析显示,不同的群落交错区将拉菲特走廊和绿廊一分为二。植物群落随海拔而发生的细微变化表明哪些植物能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生存繁衍。

  对绿廊设计和建造的大量支持使其成为一项真正汇集全市力量兴建的项目,参与建设的有持股人、社区成员和设计团队。

  水文研究表明绿廊处于相对高点,致使周边住宅和商业街区容易遭受水灾。为了防止暴雨流向低处,设计团队设计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开拓休闲空地,使其兼具天然储水功能。

  古老的运河部分规划为休闲空地,给艺术家们一个展现的机会,重现其生态与历史进程。通过对现有设施的利用,设计实现了减缓暴雨冲击和增加生活质量的目标

  虽然有了一些公园和娱乐空间,该地区还缺乏系统规划和连通性。因此,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由当地社区为规划提出方案,同时确保游客的安全。

  经走廊附近民众同意,很多纲领性的元素运用到公园中,为人们带来健康的环境。开放的空间是通风场所,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同时也降低了环境压力的弱点。

  悠久的历史和不同街区风格大融合也体现在了绿廊的设计策略和规划中。绿廊不再是各街区的阻隔,而试图将居民凝聚在一起,并营造出社区互动的氛围。

  将现有的建筑改造成露天的凉亭,社区公园并设置统一的雨水收集系统。规划把绿廊里的历史性建筑实现了经济可持续性,同时也为社区活动提供了聚集空间。

  (左)古老的运河线路被改造成一个全部由本地植物体构成的雨水花园。设计通过恢复本土生态、为野生动物营造更多的空间,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为社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右)该计划不仅满足了社区需要,将贫瘠的不毛之地打造成清翠繁茂的绿廊,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呢未利用的公共空间,将新奥尔良市的民众们又重新凝聚在一起。

  总结:这个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尊重场地原有历史,充分调动了各个组织和部门以及民众的积极性参与投票和决策中,多层次感,功能性和景观性,情景体验型等多重结合。没有背弃原有的失去功能性的建筑或其他基础设施,而是加以利用,使其重焕生机。放弃了人为管道的铺设,而是采取的生态雨水蓄积,节省了大量的预算同时又增加了美观性。

  相信这条大家都没有太多疑问,场地有大山,我们就别想什么移山建平地了,场地水资源短缺,我们也就别想太多水上乐园了,当然我这样举例子比较极端的情况,在准备LEED考试时,其中第一个章节就是关于选址和尊重场地原有的纹理,历史文化等等,而这也是一个设计是否“生态的一个前提

  景观设计师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金油,但是景观设计师要有意识的作为团队的一个头领去兼顾各个涉及方面,一个好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设计必然是综合考虑了方方面面最后作出的一个最优方案,而怎么协调怎样沟通怎样克服种种困难去说服甲方,这个的确需要一些技巧和能力了

  保护与发展并重,将设计纳入到生态平衡中去考虑,全方位思考,杜绝单一线条

  可能这几条还不能全部概括,但也是个打开思路很好的开始了。而回国后一年的项目经验让我也体会到了在国内实施“生态设计”的诸多阻挠,路漫漫兮,只能说是自勉了,各位景观设计师!

  邀请。我感觉借这次机会,可以把之前自己答过的一些生态设计类问题整合起来。

  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的中心词是设计。直观地理解生态设计,就是满足了某些生态科学原则的设计。不单单是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空间营造科学都关注生态设计。

  就景观设计来说,生态设计的原则在不同的标准下存在一些不大的差异,分类上也不尽相同。

  更进一步,要较起真来,“生态设计”更应该理解成一个是框架,与“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环境友好设计”等,都只是共同描述了一个方向。很多不同国家的研究机构,根据所属的特定背景,发展了完善的定义和评定指标。如下述标准,他们各自包含完备的细节信息,并有不同的侧重点,共同完善了生态设计的内涵。有的包含列表式清单,并有定量的考量标准。详情可google各条目。我之前回答过一个问题,

  然而,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博弈过程,生态只是一桌子角色当中的一个,虽然大家有共同利益,但也有冲突和必需妥协的地方。现实地说,设计项目关注的生态问题是有轻重权衡的,随尺度,场地现有生态运转情况,项目预期达成的目标,预算,工程技术,当地维护管理等而变化。所以“生态设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存在完美的设计。若要评价一个项目是否是好的生态设计,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的另一个答案,

  总的来说,越大尺度的景观项目对生态的干预程度越大。大尺度的设计有机会做到“加大对周围环境的正向作用”,与之相对,小尺度项目立足生态设计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减少本身的负面作用”。这是因为,单个场地或者用地的生态效应都是孤立的,不客气的说,在没有全局生态意识下进行的所谓生态设计,更可能是将有限的资源,成本和注意力用到低效的地方。这也是国内生态设计出现“噱头化”,“情怀化”的重要原因——设计行业科学性的缺失。

  中欧体育

  GIS是景观规划设计喜闻乐见的分析及表达工具,但我们设计师并不一定正确使用了它。简单地说,GIS绘制的是“智能地图”,是将将赋值信息添加到了位置信息,并能根据我们的需要分析显示。在设计中使用GIS并不少见,很多景观项目都能见到GIS“高程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视点分析”,还有一部分会做“汇水线分析”。但几乎都是和后面的设计脱节的,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看起来很有技术含量,震慑外行。甚至变成了例行套路,根本无法科学地指导设计。实际上,除了数据精度不足,实时性差,数据封闭(获取成本高且无法验证准确性 )的老问题,最大的阻碍是我们缺乏设计对策-什么样的分析结果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与之应对我们的设计策略是什么。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景观设计师需要了解“这个场地的生态原本原本如何运转”,“我的设计能带来什么改变”,“介入以后场地的生态如何运转”。当然,这不容易回答,整个学界都在努力,但设计师首先得有意识。

  以保护鸟类为目的的河漫滩生态设计为例,我们需要和鸟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合作,或者专门学习相关文献,了解最适合鸟类生活的生态环境,并用合适的指标转换成空间语言,如植物组成,分布,适宜垫脚距离等。以此为基础生成的生态格局才是适宜鸟类栖息的。鸟类仅仅为一例,其他的因素的考虑过程与之类似。而具体的景观空间设计,需要注意以上多个功能。如同围棋,兵无常势,但在关键的点位应有作为。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生态设计是多学科多专业参与的,设计师不可能具备所有知识和技能,但是应具备开放的接口,并思考如何与各相关学科合作。而沟通的语言,除了对自然和人的尊重,还有科学的素养。

  我原本是想要答那道“景观和生态的关系,大家怎么看?”的题,但是这道题好像更有意思哎,让我先占个坑酝酿酝酿。

  前面都是些《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背景介绍,想看景观设计的请直接跳过拉后面。

  以上是背景介绍,这些专业背景和职业类型决定我的视角和态度,因为生态和景观都是两个可大可小,可全面可具体的概念,没办法一概而全。下面是正文:

  生态两个字在近几年几乎快被玩坏了,不管什么行业什么领域都要加个“生态”的前缀。

  中欧体育

  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那么生态学,研究的就是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同时可以看出生态和环境的关系,生态是包含环境的,而环境并不能代表生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学环境的人说他们懂生态的原因。

  专业名词一般默认前面为缀词,后面才是学科,即Landscapes Ecology应该指的是景观生态学,而生态景观是个名词,指的是”生态的景观,那英文不就应该是“Ecological Landscape”吗?

  这个学科里的景观有别于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的景观,这里的景观是大尺度的、宏观概念中的景观,你可以理解为“大地景观”。因此景观生态学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它并不是研究生态的景观设计的科学,而是——

  所以景观生态学直观来看图的话,会是下面这个样子的(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研究保护斑块的大小、数量、形状、缓冲带、连接度等,为保护区、动物栖息地提供依据

  我想说的点是——学景观生态学虽然也有“景观” 和“生态” 两词,但真实跟景观设计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和生物类的生态学没太大关系。。。因此,学了Landscape Ecology不代表会做Ecological Lanscape!

  大家应该只是想知道“怎么营造生态化的景观”吧。。。汗。。。我就是一说到这个问题变话痨。

  如果只是”环境好的景观“,或者”绿色的景观“,可能大家都比较好理解一点,但涉及到生态,我想靠种树是不够的。还有某位教授一直在推广野草情怀,太浮于表面,不要忘了野草很容易溢生泛滥好吗。

  这个话大家都会说,但做起来却很难。我看到过很多规划图(主要是规划),叠加google之后是惨不忍睹,高的都挖了,低的都填了,河道要么截弯取直,要么完全跳脱原有的河道重生出一条“有设计感”的走向。

  比如说,你保留了一片原生树林。没有人感谢你,甲方会说你完全没有设计可言,你的图面一点也不精彩。但是你砍掉一片树林做开发,然后在其它地方重新种上一篇树苗,土地价值提升,植被恢复,景观重塑。。。你有好多点可以说,多棒。

  再比如,我之前答的“高速公路生态影响”那一条。假设你设计的高速公路穿越了一片重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你提出来,重新评估,制定绕行方案——往往还是没有人会感谢你,你要花钱做调研、要征地、要提高成本,而且设计也还是一点都不精彩。但是你选择继续穿越,然后设置动物通道,设置屏障,设置小型庇护所——生生就做出一个省钱又有亮点又有噱头的设计!那到底动物走不走通道呢?谁知道,那是多少年后的事了,也不关设计师什么事了。

  在景观设计中,大部分植物是由园林专业的同学来进行配置。同样是学植物的,我们认种多是爬山涉水,认的以山野植物,强调植物习性、生长周期、群落演替之类的为主。但园林学的之类类型以景观物种居多,在景观设计中,一般也是以景观美化为前提,设计优美有设计感的植物带。

  但是,当涉及到特殊场地时,比如山林、湿地、滨海盐碱滩、盐碱地、滨海泥滩,或者特殊树种群落的保育、珍惜动物的栖息植被时,生态设计在这里就非常重要了!

  虽然很想建议配备生态团队进去,但如果没有的话,请各位园艺师或设计师,在凭借经验选用景观树种的同时,更多的评估场地植被条件、土壤条件、保育需求等等,植物分区中,尽量保持一区作为乡土植物的营造,也尽量多设置一些栖息地供给功能比较好的植被。

  动物栖息地比较复杂,大家估计也比较少会做到有大型兽类栖息地的项目,那么就是以鸟类为主啦。

  我记得曾经合作过的景观设计师说——我们这是开发区,做的是住宅、商业和公园,不需要栖息地!

  不,不,不,大家总是害怕在”栖息地“一词提出来后,人类就要分割出一小部分空间给不知名的小鸟小兽,但是其实,在人居环境中,如果你在设计上做得好,完全是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提升居住品质,何乐不为呢?

  在保护区或候鸟落脚区,则该保护保护,可以观鸟观鸟,明确游步道的距离,选择好合适的掩体,控制好游客量等等——真的不难,只要你有心

  当然小型生态湿地、小片想要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林地都可以考虑食物链的设置这个我也不想展开讲。。。

  我想强调的是,设计师——在没有生态师的情况下——你可以自己注重这方面的考虑,比如说:

  主要针对于较脆弱的生态系统而言,如滨海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等,包括如何提高一个系统的抗性,丰富多样性,增强韧性等等

  建筑将通高中庭的主楼梯以及超大的平台作为设计亮点,通过透明的玻璃幕墙向社区展示;鼓励学生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偶然相遇。

  建筑的可持续性反应在多个维度上; 创新的将光伏百叶结合到玻璃幕墙系统内部,不及将日光引入室内,同时光伏百叶产生的电量可以满足四层楼的用电。

  屋面和立面的太阳能光伏板,可提供建筑80%的电能;建筑将实验室废水统一收集,通过地下净化系统净化,用于灌溉温室植物;可减少40%的用水量。

  无论什么问题,国内和国外都有不一样的背景。建国初,总体从1950年代开始,我国有过一波设立生态保护区的浪潮,大概一直到1990年代初,全国的生态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9%;而城市建设用地和风景名胜区分别只占1%左右。生态保护区的设立需要这帮生态学老师,他们的老师来把脉。所以1990年代中后期至,城市大规模建设伴随园林景观设计大行其道的时候,他们的话语权被削弱了。当他们看到景观设计师运用起了他们领域的东西,这也生态,那也生态的时候,难免不太服气。

  我们这里不提北大某老师的生态设计,大家都知道,这是讨好美国人的设计。就像这位老师的博士论文选了中国的风水来讨巧一样。

  生态学家眼里的生态,里面是没有人的。就像生态保护区80%到90%的区域是没有人或者几乎没有人一样。但景观设计所要营造的环境是要给人使用的。生态学的人跟园林景观的人根本的价值观是相左的,怎么可能走到一起?

  在园林景观与建筑设计当中,好的生态就是大多数人觉得生态的环境,是叶公好龙,好的是假的龙。

  青岛李村河公园,2010年左右竣工,很难想象这个看似生态的环境是如此的人工,这里本来没有水,水是橡胶坝拦出来的。芦苇也不是种在水里,尼玛种不活。这个像湿地一样的环境其实是一浴缸的水加上种在箩筐里的各种植物。

  正是这个原因,大致1990年代,西方刮起了一股风,不再提生态,而是说绿色。

  亲爱的题主,我个人觉得好的生态设计不是要在纯粹与实际之间达到平衡,而是要营造一个均衡的人与自然关系。低维护、低成本、乡土的设计是西方设计师给出的答案。很笼统,很宽泛。

  设计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创造机会(create opportunity)。低维护、低成本、乡土的设计创造了很多新的设计方法,许多新的植物品种开始运用,许多原始的材料开始发挥新的作用。

  我们在上海西虹桥种树的时候,不再是一次性种好,而是按照乡土群落生长的规律,速生树种搭配建群种运来树苗,等它慢慢长;

  我们在河南盖房子的时候,屋顶花园用农民本来打算烧掉的秸秆,不上人的部分烧成瓦,剩下的编成草坪灯的灯罩,放在木平台中央兼作艺术装置;

Copyright © 2012-2023 中欧体育(中国)官网入口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